忠县:官坝镇改良品种盘活雷竹林 把雷竹种植合作社办成全国典型
--
冬季正是雷竹管护的关键时节,近日,在忠县官坝镇雷竹种植基地中,竹农穿梭于茂密的雷竹林间,忙着给雷竹林锄草、施肥、铺设谷壳保暖层。
“为雷竹林穿上厚厚的过冬‘棉衣’,来年采笋季才能早出笋,增产量。”种植基地里,忠县锦农笋竹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吕元钧正忙着检查雷竹生长情况。如今,他所负责的合作社社员涵盖官坝镇8个行政村6212户村民。去年12月,忠县锦农笋竹股份合作社获得全国合作社500强评比第六名,是重庆唯一进入全国排名前十的合作社。
“从盘活当地原有的雷竹林,到推动雷竹产业成为官坝镇优势产业,我们用了近10年时间。”吕元钧说,合作社所在的官坝镇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拥有2万余亩雷竹林,起初他们的竹笋凭借破土早、笋体饱满、可食率高等优势,一度广受欢迎。然而,由于竹农经营分散、管理粗放,质量出现了一定问题,产品价格每况愈下,当地一度出现“雷竹田间随处见,竹笋丰盛无处卖”的情景。
价格滑坡也导致竹农信心严重受挫,不得已,一些笋农甚至开始低价贱卖、滥砍滥伐雷竹。
思变方能脱困。2013年起,官坝镇开始转变发展思路,借助市场化手段,引入业主投资,让雷竹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之路。
这引起了四川红高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元钧的注意,他来到忠县考察后,很快便决定投资成立重庆红高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当地合作探索雷竹产业发展。
吕元钧和团队经过考察发现,当地剩余的雷竹林多为散种,管护的竹农也人手不足。
“要想发展雷竹产业,必须发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吕元钧说,他和团队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管护雷竹时,不少村民始终认为雷竹产品“卖不起价”,不肯种植和管护雷竹。
为了让村民重拾信心,吕元钧和团队一方面对当地留存的雷竹林进行品种改良、补种,让竹笋等更容易采摘和管护;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人手问题,他们在当地成立了锦农笋竹股份合作社,借此吸纳当地8个村竹农抱团发展,竹农只需要按照合作社制定的标准进行精细化管护,而公司负责对产品进行回购。
很快,参与锦农笋竹股份合作社的竹农补种雷竹8935亩,补种的雷竹投产后,当年笋产品达到200余吨,经营性收入达1350万元,参与合作社的笋农户均增收1200元。
有了竹农带头,管护工资+保底销售的合作社经营模式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今年,当地已有6212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借雷竹实现增收。
“合作社生产的笋干等产品还在各大农产品展会中斩获金奖,如今官坝镇的雷竹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吕元钧说,如今合作社还在当地建设了笋干加工厂、中转冷库等设施,合作社年加工销售笋干250吨,产值达1500万元,每年助农增收户均2000元以上,雷竹产业已成为官坝镇农业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