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从“内卷”到“抱团”,从自销到“出海”—— 茶叶的迭代升级路
“各位亲!这款绿茶是公司春节前推出的一款定制茶,现在只要关注屏幕下方的‘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就能享受109元的优惠价……”
2月5日,春节上班第一天,重庆旺发茶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旺发公司)老总丁富兰客串起带货主播,直播仅两小时,就卖出了100多盒茶叶。
明明有自己的茶叶品牌,为啥要依靠区域公用品牌来“吆喝”绿茶?
“只有‘抱大腿’才有出路!”丁富兰向记者讲述近年来江津茶企从“内卷”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茶企“内卷”丧失发展主动权
丁富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入行做茶叶生意。30多年的摸爬滚打,见证了江津茶叶的起起落落。
江津产绿茶大约有400年历史,现种植面积有4万多亩,多数茶树生长在南部山区海拔600—800米的山腰上,其中以猫山茶叶最为出名。茶树生长在气候温润多云雾、土壤富硒的环境中,品种又是口感清香的老川茶。在江津,靠种茶为生的茶农就有上万户,大大小小的家庭作坊也有好几十家。
但好景不长,因茶企分散经营,逐渐开始“内卷”。
“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江津本地的茶企有近10家,但绿茶品牌却有20多个,质量参差不齐。”丁富兰回忆,为求生存,茶企甚至低于成本抛售茶叶,诋毁对手,导致本地绿茶市场秩序混乱。
到后来,不少茶企只能将茶叶初加工后,低价将半成品交给知名茶叶品牌贴牌出售。一些看不到希望的茶农,不愿意把鲜茶交给当地茶企,宁肯多费点劳力,也要卖给外地的茶商。
借品牌打造提升茶叶品质
“江津产出的是天然富硒茶,且种植环境好,按道理应该受到市场青睐,怎会沦落到贴牌的境地?”当地主管部门、茶企陷入了深思。
“过去,江津每家茶企都用自己的品牌进入市场,各自为政且恶性竞争,形成不了合力,降低了茶叶竞争力。”痛定思痛后,包括丁富兰在内的几个茶叶老板悟出了问题的关键。
几十年来,这些茶企的加工厂大多设备简陋,只能是“初加工、加工粗”,销售渠道也只局限于散货市场,或为外地茶厂贴牌生产,利润极其微薄。而且,由于加工厂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以至于江津茶叶品种数十年都未更新。
“要想发展壮大绿茶产业,只有通过培育品牌,倒逼茶叶种植、加工标准化。”讨论之中有茶企老板说。经过讨论和反复论证,当地主管部门与茶企达成共识,抱团发展,合力闯市场。
同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对茶山实行全程社会化服务,采用配方施肥,禁止使用除草剂。在加工技术上,各加工厂普遍添置了自动化设备,加工程序由过去的炒、揉两道程序,变成了蒸汽杀青、冷风冷却、一次揉捻、回潮、二次揉捻等多道程序,大幅提升了茶叶的加工品质。
品牌赋能引领茶企抱团“出海”
提升茶叶品质的同时,江津也在为创建品牌而努力。
2019年元旦,“江津硒茗·四面绿针”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正式上线,当年包括旺发公司在内的7家茶企获得了这张金字招牌。
让丁富兰欣喜的是,区域公用品牌运行不到半年,公司旗下的4款茶叶,无论在销量上还是价格上,都实现了30%以上的增长,而且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就揽下了数十万元的订单,与外地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的战略协议。
不仅如此,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助力下,逐渐有100多家来自英国、新西兰、印度等国的海外采购商纷纷上门“问茶”,让江津茶叶走出了国门。
此时,尝到甜头的丁富兰甩开膀子,加紧创新生产工艺,研制新的砖茶。2024年她公司生产的茶叶还获得了富硒认证和绿色认证两个证书,其中的一款“四面绿茶”入选了重庆10大优秀茶产品。而江津部分茶企还通过科技研发,开发出了红茶品种,将明前尾茶和秋茶加工成价值不菲的红茶,拓展了茶叶的种类和市场。
江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江津还将调整品种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生态茶园,同时,做大做强江津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进茶产业接二连三,走出一条茶产业与文化、旅游业有机融合的产业振兴路。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