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洒落在潼南广袤的田野上,琼江水静静流淌,智能化的田间管理系统精准调控着水肥,农机穿梭其间,一块块数字化良田勾勒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从数字农业到智慧治理,从产业升级到人才聚合,潼南正以数字化为引擎,在巴渝大地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近年来,潼南区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目标,依托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向农业、治理、服务等领域深度延展,让“数字之光”点亮田野,让现代科技赋能乡村发展。在潼南,数据不仅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也塑造了乡村治理的新模式,更拓展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走进琼江种业基地,全自动播种流水线高速运转,一盘盘整齐的育秧盘在传送带上依次完成播种、覆土、浇水等环节,整个流程流畅高效,生产效率较人工提高六倍以上。依托数字赋能,育苗的精细化程度大幅提升,种苗质量优、育苗周期短、病虫害减少,实现节本增效,助力现代农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近年来,潼南已在全市率先建成了区县级“数字农业大脑”,实现全域260万个地块、27个土地图层、35亿个地块属性数据,无缝叠加在“一张图”上,实现“智能分析”“智慧管理”。让农业生产实现“看得见、管得着、调得动”。柠檬、蔬菜等特色产业在数字化的助力下实现了提质增效,全区蔬菜、柠檬亩产均位居全市第一,获批全国首批全市唯一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
科技的加持,不仅让农业更高效,也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走进潼南农产品数字加工园区的檬泰生物科技公司生产车间,一条全球首创的柠檬六分离果胶数字生产线正高速运转,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压力等参数,使柠檬的每一部分都能高效利用,产品种类达到350余种,附加值提升4倍以上。目前,园区已吸引46家企业落户,建成市级数字化车间16个。与此同时,潼南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引育电子商务主体4000余家、物流企业27家,搭建潼南渤海柠檬交易中心出口外销直通平台,开发“潼掌柜”等本地电商平台,建成农村末端配送网点256个、农村寄递物流实现全覆盖,成功入选2024年全市唯一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助推柠檬、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潼南柠檬出口全国第一,蔬菜鲜销全市第一,小龙虾销量位居西南地区首位,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
数字技术不仅让生产更智慧,也让乡村治理更加高效。潼南创新推行“双网共治”模式,构建“线上云网格+线下实体网格”体系,为1935个网格配备24小时服务队,共3.9万人参与基层治理,实现问题发现更快、矛盾化解更准、服务群众更优。并在全市首创“生命通道保畅”数字应用,纳管消防通道等生命通道超千条,乱停车等12种占堵行为得到有效治理,乡村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在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手段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养家·潼心护”智慧照护平台上线后,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医护信息等数据实现高效归集,提供上门服务48项,让优质医疗资源向乡村延伸。目前,该平台注册群众超10万人,反复入院率降低68%,入选全国优秀案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破解乡村数字人才“贤才难觅”、基础设施“根基薄弱”、资本下乡“动力不足”等难题,潼南区探索推行“首席数字官”制度,打破身份、级别、职称等限制,按照“谁懂、谁行、谁就上”原则,选配部门和镇街首席数字官107名,赋予牵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应用开发等22条职能职责,全区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53%、位居全市前列。同时,创新聘任产业村支书,从高校及科研院所精准选聘61名博士、正高级专家担任产业村支书、乡村CEO,深度参与村级产业规划、数字营销等工作,助力集体经济增长137.8%。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光纤宽带、5G基站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智能感知设备广泛应用,乡村数据仓归集数据达35亿条,智慧农业、智慧安防、智慧旅游等多领域AI算法应用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发力,潼南数字乡村建设步伐稳健。“我们正积极推动48个数字乡村建设项目,制定数字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金融支农等6项扶持政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基层自筹’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一季一评、量化打分、逗硬考核,确保任务落地。”潼南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智慧农业到智能治理,从产业升级到人才引育,潼南区正以数字化为引领,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数字赋能,让潼南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乡村治理更加精细高效,公共服务更加普惠便捷,乡村经济更具活力。站在新的起点上,潼南将继续用好数字赋能这一关键变量,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王静 刘廷 图片除署名外由潼南区委宣传部提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