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县联播

开州:从乡土情怀到扶贫车间的“织梦”之旅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2-21
字体:

“嗡嗡嗡……”2月17日上午,位于开州区三汇口乡小分水社区的三汇口乡民顺服装厂扶贫车间里,一台台摆放整齐的缝纫机开足马力忙生产。裁剪、锁边、熨烫、包装……工人们正在赶制节后首批订单。

3年前,在小分水社区“两委”成员和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齐心协力下,三汇口乡民顺服装厂挂牌成立。至此,这个被定义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车间,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奏响了“归雁”与“织梦”交织的乡村振兴“共富曲”,让昔日的“空壳社区”如今“年入百万”。

“三牛”耕耘破题集体经济

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小分水社区始终想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工作实绩诠释了兢兢业业“孺子牛”、开拓进取“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从查找症结、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中,破题社区集体经济发展。

兢兢业业“孺子牛”,勤政务实多奉献。

“以前社区无集体经济产业,居民空闲时间多,矛盾纠纷也多。”小分水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培锋说,社区耕地面积少,用地空间小,难以发展传统农业。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社区召开群众大会深度讨论,决定利用有利的交通优势、闲置房屋和劳动力多等资源,把集体经济产业搞起来。

开拓进取“拓荒牛”,敢为人先争一流。

“想破脑袋瓜,也想不出到底发展啥产业,不如走出去看看。”小分水社区综合服务专干陈祥均说,2021年6月,社区组织部分干部群众远赴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到开州城区的制衣厂加工请教,最终确定发展服装加工经济。

艰苦奋斗“老黄牛”,砥砺前行永不悔。

服装厂办起来后,员工招不到,社区干部就顶上去,且无半点怨言。2022年2月,服装厂创办之初,由于没有资金发放员工工资,社区干部就主动顶上,待第一批订单完成货款回收后,再大量招收员工。

时至现在,因服装厂的员工都是女工,上货、卸货等重体力活,仍然是社区干部挺在“一线”。

“归雁”展翅激活乡村活力

创办服装厂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如何经营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了摆在社区干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想经营好服装厂,必须请专业人士来负责。”小分水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王建辉说,为了让好不容易搞起来的服装小产业带动大就业、大发展,解决更多妇女同胞、残障人士、家庭困难人员就业问题,社区决定聘请外出广东多年且一直从事服装管理的社区居民杨江平担任服装厂厂长。

杨江平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发展。杨江平深知,服装厂要经营出效益,产品质量是关键。她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就严格把关,精选优质的布料和辅料,确保产品的基础品质。她从裁剪到缝制,从熨烫到包装,要求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的服装产品。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杨江平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和业务学习,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制定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在生产过程中,杨江平注重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她加强库存管理,合理控制原材料和成品的库存水平,减少库存积压和浪费。在管理方面,她精简机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如今,三汇口乡民顺服装厂逐渐走上经营出效益的正轨,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企业利润逐年增长。

“车间”扶贫奏响共富乐章

三汇口乡民顺服装厂的建立,是一场关于产业升级与扶贫帮困的深刻变革。”三汇口乡党委书记朱泯宇说,该厂采取“社区集体+技术人员+‘两委’班子及群众代表”三方出资的运营模式,每年进行一次现金分红。

目前,该厂已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4个,让他们在家门口务工增收,真正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去年,该厂毛收入突破100万元,利润超20万元。

“现在大家有事干了,邻里矛盾纠纷少了,社区也更加和谐了。”小分水社区居民杨兆芳说,以前在家的妇女同胞们由于成天无所事事,不是打牌,就是吵架,没有一点精气神。有了服装厂后,社区的乡风文明大为改观。

展望未来,三汇口乡民顺服装厂将继续秉持创新、质量、品牌的经营理念,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人才培养,为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努力奋斗。这座乡村服装厂将成为该乡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引领着大家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