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建立生态守护体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
--









前不久,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发出预警,重庆市巴南区莲花街道长江水域疑似有人非法捕捞。随即,区农业农村委执法人员迅速赶往现场,查获当事人使用的带有视频装置的投射箭铦耙刺及渔获物中华倒刺鲃等。涉案人员因涉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已被移送公安机关。
这正是巴南区推进长江十年禁渔、科技护江的生动缩影。
“自2021 年长江十年禁渔以来,我们构建起了‘宣传、监管、保护、安置’四位一体生态守护体系。”区农业农村委负责人说,区农业农村委坚持多部门协同、全链条发力,努力让长江巴南段重现生机,让“母亲河”焕发新活力。
据介绍,区农业农村委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禁渔宣传网络。该委联合区公安分局印发禁渔通告,明确划定禁钓范围和禁钓期;对党员干部提出“三不”要求,禁止捕捞、购买、食用长江野生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制作安装300余幅宣传牌和标语,推送 170 万条禁渔宣传短信,开展60余次媒体宣传,举办2次大型集中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对长江生态保护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显著提升,为禁渔工作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宣传凝聚起全民共识,严格监管是禁渔工作的坚实保障。区农业农村委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构建起“人防+技防”的立体化监管体系;依托渔政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实现对重点水域的24小时实时监控,精准识别非法捕捞行为,大幅提升执法效率;科学划分331个监管网格,将责任落实到镇街、村社,331 名三级网格员积极开展巡查巡护,及时劝阻违规垂钓行为。
同时,在执法行动中,我区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将长江干流及14条支流纳入禁捕范围,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零点行动”和联合执法。截至目前,区农业农村委累计开展日常巡查巡护231次、“零点行动”141次、联合执法180次,出动执法车(船艇)827 辆(艘)次、执法人员1658人次,巡查里程达23884公里,有效打击了各类涉渔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让非法捕捞者不敢越雷池一步。
监管筑牢了禁渔防线,生态保护则着眼于长江生态系统的长远修复。
在水生生物保护方面,区农业农村委坚持科学施策、精准发力,严格监管鱼类资源监测专项(特许)捕捞活动,杜绝非法捕捞和渔获物非法交易行为;科学编制增殖放流规划,设立公众定点增殖放流场所,规范社会放流活动,确保增殖放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自2021年以来,我区放生鱼类260余万尾,为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助力长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元气。
退捕渔民的安置关系着民生稳定。近年来,我区始终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作为禁渔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退捕渔民帮扶台账,对271名退捕渔民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并每月动态更新,确保底数清、情况明;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实现劳动年龄内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捕渔民100%就业,切实解决了退捕渔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走在长江巴南段岸边,水质的变化最让附近居民感慨:“现在江水清澈多了,能清楚地看到江底的石头和游动的小鱼。夏天时,江边蚊虫也少了许多。”这些切身体会,正是长江巴南段水质改善最生动的注脚,也让群众对禁渔工作的成效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展望未来,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委将持续深化科技护江,强化保护区管理,推动普法宣传常态化,为长江生态保护贡献更多巴南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