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上午,细雨蒙蒙。云阳县南溪镇天河村的水稻种植基地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50余名云阳县职教中心的学子。村党支部书记陈昌民站在田埂上,以这片生机盎然的稻田为课堂,为他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党课。
“干农业很苦,但带领村民增收致富很幸福!”陈昌民的开场白朴实而有力。
47岁的他,十年前毅然放弃城里的机械铸造厂,回到天河村务农。他的种植基地,从最初的不足400亩,发展到如今2500亩水稻、油菜、高粱、红薯;年产值从100多万元,跃升至600多万元,他用行动书写着一名党员的担当。
“听说你之前在城里开了厂,为啥还回村种地呢?”有学生好奇地发问。
陈昌民坦言,离开曾是梦想,但2015年看到村里组级路、机耕道硬化了,水源也便利了,大片良田却因青壮年外出而闲置,他坐不住了。“一个人的梦想,不能只是钱。”
“种地能挣钱吗?我爸妈都外出打工了。”面对学生的疑虑,陈昌民笑着分享了他的“生意经”:“传统耕种肯定亏。回村第一件事,我就投入100万元整治田地、买插秧机,搞机械化。”他指着稻田自豪地说,“看,现在播种、防虫、收割都用上无人机了!”
看着陈昌民黝黑的面庞,学生们感叹农业的辛苦。“搞农业要吃得苦,更要懂技术、会管理。”陈昌民说,虽然不必事事亲为,但耕田、插秧、收割等农活他样样精通。“只要你们真心爱上农业、农村、农民,就不觉得苦了!”他特别提到,云阳县农业农村委为职教学子量身打造“新农人‘三爱’(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中职学生实践培训班”正是时候,“农业现代化就需要你们这样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的新鲜血液!”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陈昌民深切感受到党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好。“党委政府提供场地,落实政策、资金支持,帮我把产业从种植延伸到加工、销售和农机社会化服务,形成了链条。”目前,他的种植基地已吸纳40余户村民就业。
党课点燃了青年学子心中的火种。“我想毕业了回到村里去!”学生李浩禹坚定地说,老家青年外出多,他要向陈支书学习,学好专业、掌握管理,带着技术回乡发展,“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查看水稻长势,了解稻田养鱼,探访稻蟹共生模式……雨后的田野,阳光普照。学生们围着陈昌民争相提问,求知的眼神热切。他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映照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也映照着下一代新农人蓬勃的梦想。(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