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日,巫云开高速公路正式通车,标志着渝东北“三兄弟”有了互联互通的快速通道。在这条穿山越岭、桥隧比达60%的“天路”上,有一个场景能够佐证筑路之难,这就是位于巫溪绿坪村不同年代的三座汾水河大桥,当地人以一桥、二桥和三桥来进行区分,这三座桥似在接力,“串”起了巫溪人交通突围的奋斗叙事。
据当地老人讲,一桥位于省道S102渝巫路,是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桥下的河就是发源于红池坝的汾水河,建成后,成为巫溪通往万州、重庆中心城区通道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以前通往中岗乡(现在红池坝镇)的主要通道。
第1眼TV-华龙网记者注意到,在一字排开跨越汾水河的三座大桥中,一桥是“身板”最小的,彼时为了建设的经济性,只是刚好跨越了河道,将两岸连接起来,构成了1.0版的公路桥,和另外两座大桥显得十分瘦小。
二桥的建设更具为曲折。今年55岁的刘远生是绿坪村党支部书记,他参与了二桥的筹建工作。据他透露,二桥是省道S102渝巫路本世纪初扩建后修建的,也是渝巫路最大的工程,这座桥因经费等问题,接续修了7年左右才通车。“当时大家年年想日日盼,就是修不通,后来都以为烂尾了,结果最终还是修好了,发挥了大作用。”刘远生回忆道。
在三桥图框的画面中,二桥无论是“身高”还是“臂展”,都明显优于一桥。同样是拱桥的桥型,一桥几乎是趴在河谷,二桥跨度大出数倍,其桥拱两边各多了十多根桥柱加以支撑,分解了桥面的承重力。
三桥则随着巫云开高速公路一起开通,它的名气更响,是这条高速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桥长730余米,桥面与汾水河高差达113米。
施工方相关负责人透露,由于该桥建于深渊河谷,无法设置辅助墩,建设难度颇高,他们经过10个月的数据采集、监测、诊断和优化,最终制定了“梁上移动扣塔+钢导梁”步履式多点智能顶推施工方案。
大桥左右幅均采用连续钢混组合梁+T梁的结构形式,梁体则采用“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工厂加工成型、现场拼装方式施工,全桥92个节段,单节段最短8.3米,最长11.7米,最大重量41.2吨,该桥以无支墩大跨径窄幅连续钢箱梁顶推,创造了国内同类型桥梁施工首例,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了技术参照。
随着巫云开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汾水河上比肩而立的三座跨河桥,成为独特的景观。哥仨像是在守望着各自的道路和时代。
巫溪人对这三座桥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桥解决了“此路不通”的痛点,二桥伴随省道的扩建而生,见证了巫溪路网扩容的发展活力,而打通高速公路的三桥,更因技术复杂性和交通节点的重要性,成为巫溪“天路”出山的重要标志。
有了这三座桥,巫溪最重要景区之一的红池坝,就有了省道+高速公路的多重交通保障。
全长118.6公里的巫云开高速公路,巫溪段56.2公里,桥隧比达61%,这就意味着,像汾水河大桥这样的“天堑”还有很多,但“造梦人”和筑路人凭借着敢与天斗的智慧和勇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终让天堑变通途。
除汾水河大桥外,附近还设置了文峰互通、朝阳互通和红池坝开放式服务区,对当地人出山和游客进来提供了支撑,而这条高速的全面建成,亦对推动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和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巫溪三桥同框,用各自的叙事,和各自承担的使命,让群山能够牵手连成“天路”,将巫溪人出山的梦想照进了现实。(第1眼TV-华龙网 首席记者 羊华)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