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这片林地荒着没人管,现在种上了‘贝母’,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多挣近2万元。”在城口县明中乡云燕村的贝母种植基地里,种植户陈大哥一边忙着给作物除草,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独活种植基地。明中乡供图
今年来,明中乡以本地丰富林木资源为依托,从盘活闲置林地、创新种植模式到推动产业融合、培育经营主体,让林下经济成为激活乡村动能、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而云燕村种植的56亩“贝母”,正是这场乡村产业变革的生动起点。
为唤醒云燕村这片“沉睡”的林地资源,村里依托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成立燕麦坝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累计投入800余万元打造贝母种植示范村。该举措不仅让荒山林地蜕变为高产“沃土”,更成了村民的“增收宝库”,累计吸纳本村20余名脱贫人口务工,贝母基地种植总就业时长超1200天次,带动群众务工收入增加14万元,如今该项目已成为“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的典型范例。
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明中乡在全乡范围内推开林下经济创新实践,依托丰富林业资源种植区域优势特色品种“独活”7780余亩,总投资超400万元,不仅配套完善了给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年初全乡投放“独活”种苗1500万余株,带动各村社群众总增收达800万元,更将收益的10%用于基地维护和村公益事业,显著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成为乡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
为进一步释放林下经济潜力,明中乡还拓展出“林+药”“林+蜂”“林+禽”等多元融合模式,金池村的“魔芋产业”便是其中亮点。利用林地空间发展魔芋种植400余亩,亩均毛收入约3000元,不仅提供更多的“家门口”就业岗位,还引导部分农户参与种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与引进收购服务。如今,这项产业每年增收30万余元,解决10余人长期就业和约50人季节性用工需求,人均年务工收入增加近1万元,让“小果子”结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效益”。
在培育产业发展后劲上,明中乡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特”格局,家庭农场成为重要载体。双利社区采取“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机制,在林下进行中蜂养殖500余箱,产出蜂蜜5000余斤,带动周边养殖户参与产业管理。截至目前,全乡依托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带动村民发展贝母 100余亩、独活7780亩、魔芋2000余亩、云木香600余亩、大黄 400余亩、中蜂2500余箱,形成品类丰富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胡旭、 陈双)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