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区县联播

武隆:四民工程、四大场景、四个阶段 荆竹村的乡村振兴“三重奏”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11-17
字体:

第1眼TV-华龙网讯(陈红莉)清晨的仙女山云雾缭绕,海拔1200米的“无有图书馆”飘来浓郁咖啡香;高山上的“寻梦园”里,游客正在采摘新鲜的水果;傍晚的草坪上,本土音乐人冉镇的音乐会上飘起火锅的麻辣鲜香;天坑深处,工人们正在打造首个“天坑里的足球场”……

这幅生机勃勃的景象,属于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武隆荆竹村。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里还是个石漠化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谋生的“空心村”。如今,这个曾经的贫困村通过“人才密码”“场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三重变革,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落到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从原村民到“云”村民

“四民工程”解锁人才密码

荆竹村的振兴,始于一场深刻的人才变革。

“现在不一样了,以前大家能出去就不会回来。”2021年大学毕业正赶上家乡旅游业蓬勃发展,冉义杰毅然回到荆竹,成为归原小镇“深秋里”的民宿管家。现在他在家门口就获得了与城市相仿的收入,生活开销却少很多。从“走出去”到“雁归来”,被改变的还有冉义杰的家人。归原小镇建起后,母亲在民宿餐厅做帮厨,有了稳定工资,告别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父亲在景区门口开了家小超市,吃上了“旅游饭”。一家人的团聚与新生,围绕着家门口的旅游业,在归原小镇里稳稳落地。成为了“原村民素质提升”最生动的注脚。

新村民筑巢引凤,带来资本与全新理念。如“七仙阁·津蟾洞”生态餐厅负责人李桥,自2021年起全身心投入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他打造的津蟾洞项目不仅与村集体建立固定分红机制,每年就地消化村民农副产品20余万元,还吸纳80余人就业,其中70%为当地村民。2024年,他个人出资20余万元拓宽村道,并帮扶困难村民修缮房屋,形成“新村民出资出智,原村民就业增收”的共赢模式,展现出新村民的责任担当。

云村民广泛云集,线上发力。通过线上平台,4万多名“云村民”成为荆竹的“远程智囊”。他们通过“云上荆竹”电商平台,让高山糯玉米、老腊肉、特色水果等优质农产品走出深山,走向全国消费者的餐桌,2024年,仅直播达人李思颖一个团队就定向收购农产品超150吨。

荣誉村民领衔带动。中国工程院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作为荆竹村的荣誉村民,不仅带来了技术,更带来了产业的希望。他的科研团队筛选出的高山水果品种,带动周边发展果蔬5000余亩,年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悬崖边喝咖啡、坑里踢足球

“四大场景”重塑乡村体验

荆竹村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出令人惊叹的消费新场景。

悬崖边喝咖啡,浪漫!在悬崖边的“无有图书馆”,游客可以一边品尝现磨咖啡,一边欣赏云海翻涌的壮丽景色。这个建在悬崖边的文化空间,已成为年轻人最爱的打卡点。

高山上摘水果,安逸!高山上的“寻梦园”里,游客正在体验采摘的乐趣。近年来,荆竹村建成“寻梦园”等高山特色产业园8个,发展高山特色水果1500余亩,糯玉米等高山果蔬2500余亩,年产值约3000万元。

音乐会上吃火锅,爽翻!本土音乐人冉政一个夏天办了70多场音乐会,在夏夜星空下,音乐声混杂着火锅的麻辣鲜香,刺激着游客的每一根神经。现场还设有方便村民展销自家的土特产品的乡村市集,游客们一边享用地道火锅,一边欣赏精彩演出,创造着“吃着火锅唱着歌”的美好记忆。

坑里踢足球,不是梦!着力文旅+体育,荆竹村合理利用当地特殊喀斯特天坑地貌,策划打造“闪耀七星”喀斯特户外运动胜地,目前其中代表性项目天坑艺术足球场已经开工建设,预计明年上半年投入使用。荆竹村还摸排梳理悬崖、森林、溶洞、天坑以及星空、云海、日出、晚霞,高浓度的负氧离子等特色生态自然资源,策划包装了10余个总投资近4亿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打造文旅体验新场景、新体验、新业态,全力培育富民增收的生态旅游产业集群。

从空心村到最佳旅游乡村

“四个阶段”实现产业蝶变

从留不住人的“空心村”到联合国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荆竹村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据仙女山街道党工委书记刘鹏介绍,荆竹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型升级:从靠烤烟脱贫的“首富村”,到发展休闲农业的“转型期”,再到文旅融合的“提升期”,最终迈入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场转型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2025年1-10月,全村接待游客近3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约9500万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39万元,同比增长51%。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570元,同比增长4.8%。

产业升级的步伐仍在加速。总投资200万元的鲁渝现代农业研究院集科研、实验、培训、展览于一体,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乐源果蔬加工产业园建成后将拥有年加工鲜果10万吨的能力,实现从原材料供应向高附加值制造的转变;“云上荆竹农文旅发展公司”,带动47户村民发展民宿产业,统一运营品牌,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这些项目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产业生态。

从人才集聚到场景创新,从产业升级到效益提升,荆竹村用二十多年时间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这个曾经的“空心村”,如今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乡村的无限可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