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头条

真抓实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3-02-15
字体:

2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出席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唐仁健首先介绍了文件有关情况。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聚焦乡村振兴主题,注重长短结合,突出“短实新”特点,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守牢的底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突出工作部署指导性、政策举措针对性,既是明确全年工作重点的“任务清单”,也是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操作手册”。

唐仁健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守底线就是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文件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稳定完善帮扶政策。促振兴就是围绕乡村振兴总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文件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强保障就是加强组织领导,文件强调要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

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就如何理解和认识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唐仁健作了系统阐释。

他表示,农业强国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生产力发展,也包括生产关系变革;既包括农业全面升级,也包括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方面,要具备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做到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另一方面,要基于国情体现中国特色,必须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唐仁健特别强调,建设农业强国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脉相承,目标一致、过程统一,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做好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衔接,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同现有规划相衔接,明确路线图施工图,扎实有力推进。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解决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上,落到一件件具体民生实事、关键小事上,久久为功,让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枪地干、真金白银地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部署。

唐仁健表示,要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体制机制方面,唐仁健表示要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

粮食生产目标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农资价格高企多重冲击的严峻形势,我国粮食生产实现逆境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稳预期、稳物价、稳信心提供了重要支撑。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唐仁健说,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年粮食工作目标的重点是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将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吨粮田创建,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还要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方案,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丰富食物品种和来源。

唐仁健表示,要从“地、技、利、义”四方面,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用现代化农业设施更好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提高单产,逐个品种拿出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集成组装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推动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今年将继续把经国务院同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分品种压实种植面积,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发布会上,刘焕鑫介绍了2022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情况,他表示,去年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下一步将主抓监测帮扶落实、发展动力培育和帮扶政策完善。

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准性、帮扶针对性,及时化解因疫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风险隐患。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帮助脱贫地区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产业发展短板。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持续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重点区域政策倾斜力度。

在当前三农工作摆布中,协同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农民增收十分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2年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就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问题,吴宏耀表示,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作出部署安排,重点是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推动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稳定农民工就业,特别是顺应农民工更多在县域内就业的趋势,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重点要做好“土特产”文章,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据此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唐仁健表示,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

唐仁健强调,要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纵向上贯通产加销,横向上融合农文旅,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还要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资本下乡,也在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监管,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得到极大丰富拓展。刘焕鑫表示,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今年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建设中要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刘焕鑫说,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增动力、添活力

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发布会上,吴宏耀介绍,新时代新征程深化农村改革总的思路是,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稳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坚持大稳定小调整,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结合农田集中连片整理探索解决细碎化的问题。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乱建、盘活闲置,在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加强规范管理,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配置的实现形式。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要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

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在扩大国内需求、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着巨大的潜力空间。吴宏耀说,我国9.1亿城镇常住人口中,有近1/3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居住。要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统筹县域城乡规划建设,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逐步在县域内打破城乡界限,把县域打造成连接工农、融合城乡的重要纽带。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带动农民增收的一条新路子。重点是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下半篇文章,既要抓好运行机制的完善,推动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也要探索多样化发展途径,推行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多种模式,提高集体经济收入和服务带动能力,还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 高雅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