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
刘年艳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廖永松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何达为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主持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缪翼 赵炜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到广东考察时,走进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察看荔枝种植园、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怎样彰显特色?如何将乡村特色产业办成农民可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问题有哪些、如何破题?本期对话邀请刘年艳、廖永松、何达为三位业内专家和一线从业者,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进行交流探讨。
当前社会新需求正在加快向纵深发展,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向多元、由大众向个性、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这就要求乡村产业紧跟市场变化,立足本土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主持人:乡村振兴的大背景赋予了乡村特色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怎样去理解乡村特色产业中的“特色”二字?
廖永松:“特色”就是指产品或服务具备独特性和差异化特征,能够有效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品格化、情感化等多方面需求。具体来说,当前社会新需求正在加快向纵深发展,消费者对乡村产品的需求由单一向多元、由大众向个性、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这就要求乡村产业紧跟市场变化,立足本土资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把握住社会需求发展的新态势。
刘年艳:从乡村产业经营组织来看,一是特色鲜明,乡村特色产业形态各异,产品突显区域性特殊品质,形成特定的消费市场。二是乡村独有,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属性是乡村,产业资源基础是乡村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产业经营彰显地域特色,实现乡村价值。三是农民主体,乡村特色产业是农民的产业,成为农民创业就业、实现全面发展的产业载体。四是相对优势,乡村特色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与资源条件,利于发展“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支柱产业,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体系,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集群能力。
主持人:如何把特色资源转化为致富一方的特色产业,进而转化为经济优势?
廖永松:依托特色资源推进产业振兴,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一是在特色资源的识别和特色产业的定位上,需要因地制宜,特别是要深入研究周边地区特色产业的特点,在横向对比中明晰彼此优势、谋求差异发展,避免同地区同类产品过度竞争。二是在特色产业经营上,要有一定规模,实现产业化经营。这就需要支持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发展,着力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三是积极创建品牌体系,打造品牌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品牌良好服务的载体作用,引导消费者了解乡村特色产业、特色产品,提升优质品牌产品的市场价值。
何达为:在实际经营工作中,我们主要会遇到三方面问题:产业资本、技术条件、品牌打造。
乡村特色产业的兴起,如果仅依靠农村人口完成资本积累,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广东省高州市桂圆肉产业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加工产业,如今,在高州市根子镇、分界镇等区域仍然是以小型加工作坊为主。如果能获得银行融资、社会资本、财政资金等的介入,则更容易培育出更多龙头型经营主体。
技术也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乡村特色产业通常是以农产品为主,利润率普遍不高,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强,研发资本投入更是不足。迫切需要科研院所根据财政资金项目适当设置相关的产业研发项目,如新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研发等。
此外,产业发展最终要得到市场与消费者的认可,这就涉及到品牌打造的问题。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打造不仅要促进一、二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从第三产业的角度拉动旅游业、服务业等,因此乡村特色产业的品牌打造就需要结合区域公用品牌和经营者的企业品牌一起对外宣传。“高州荔枝”通过连续多年举办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与媒体等多维度互动,才逐渐形成受消费者欢迎的区域名牌。在此之下,各个镇(街)也根据本地的特色进行宣传,如根子白糖罂荔枝、大井桂味荔枝等,各个高州荔枝的经营主体再通过宣传自己企业的品牌促进销售,整体上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宣传格局,提升了高州荔枝的知名度。
创新发展是特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引擎,特色产业需要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
主持人:放眼长远,做强乡村特色产业需要构建怎样的现代产业体系?
刘年艳:推进乡村特色产业现代化,需要着力构建产业发展的三大体系。一是拓展产业体系,重点是创新资源与乡村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夯实生产体系,锚定提高生产效率与建设高质量产业体系目标,推进乡村产业基地化,动力支撑装备智能化,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围绕生产环节构建特色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围绕智慧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三是创新经营体系,重点是产业发展的组织方式科学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构成产业综合竞争力,以产业集群为抓手,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构建产业生态。
廖永松: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推广运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发展韧性。要尽可能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布局在县域,推进乡村种养加、产供销、农文旅教多元融合,从而实现农村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同时,通过参股、就地就近就业、合作社等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民分享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增值利益,促进共同富裕。
何达为:围绕“既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质量高,又要保障农户参与特色产业的应有利益,还要在特色产业发展中有效赋能农户”这三个目标去打造产业体系,我有三点看法。一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使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结合,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与分配制度相结合,不能放任市场主体盲目发展,需要当地政府优化产业的顶层设计,加强产业规划。二是在特色产业中农户是否享受到应有的利益,也需要有关部门进行市场建设方面的指导。如在2010年前后,茂名地方荔枝产业出现“冰霸”,这些“冰霸”通过垄断控制冰条价格,使农户利益受到损失,政府部门连续几年对“冰霸”行为进行严厉查处,同时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资制冰厂,既促进了荔枝产业的发展,也保护了农户的利益。三是赋能农户,加强农户内生动力,使其从被动发展走向主动发展。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种植户,在农村电商发展之前,普遍是等着采购商来收购荔枝,没有市场议价权。当地政府通过引进电商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训等活动,使根子镇柏桥村、元坝村有很多农户从单纯的种植户变成了既种植也销售的“新农人”,很多农户注册成为个体工商户,成为了“小老板”。
主持人:眼下,有些特色产业依靠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较慢,未来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构建新型发展动力、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换代?
刘年艳:要在“新”上做文章。首先,要寻找新市场。人们对乡村产品的需求结构正在由单一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文化体验、健康营养、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等综合性高质量需求转变。其次,要发掘新资源。从现代社会的需求中寻找发掘新资源的路径,结合社会新需求,从乡村与农业现代多功能价值中发掘新资源。第三,构建新体系。着力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推动发展机制创新,发展手段创新。依靠市场需求,推动多元与多业融合,创新产业与服务。第四,培育发展新型乡村产业的“新农人”群体。
廖永松:首先,创新发展是特色产业新动能的核心引擎,特色产业需要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而实现转型升级。特色产业的创新需要吸引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协同,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其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传统生产方式面临的最大制约是农业经营规模过小,而先进科技成果应用、金融服务提供、品牌体系建设都要以一定的经营规模为前提。第三,要改革涉农科研教育评价机制,推动科研为产业发展服务。
何达为:一方面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服务功能,做好技术普及工作,使农户能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生产。另一方面,要加强“外脑”的支持。由于农业企业、农户等缺乏技术投入,因此需要以科技特派员等形式寻求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让科技为产业赋能。
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四种主体各有优势。就政策支持的侧重点而言,应该鼓励公司、合作社在精深加工等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上发展,将技术门槛低的环节留给农户和家庭农场
主持人:产业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产业活力。应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升产业发展的活力?依靠什么样的经营主体更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刘年艳:提升产业发展活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政府层面,地方政府创造经营主体高效经营的营商环境。政府的手段在于改革,配置相关资源,创建区域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好高标准、支撑能力强的产业基础。二是从产业发展自身来看,要现代化。依靠智能装备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创新资源形态,适应现代市场,构建主导产业与周边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集群。三是从市场主体来看,面向市场搞经营,树立产业思维,创建品牌型乡村特色产业。
廖永松: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农业龙头企业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从历史进程来看,许多发达国家都产生了农业跨国公司,这些世界级农企已成为世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与标志。相比于其他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对资金、信息、品牌、关键技术、营销网络等具备更强的控制力,更有利于农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全面贯通。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更能面向市场需求,更具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当然,龙头企业需要与其他经营主体有机结合,不能一家独大。
何达为:从利润的角度看,公司形式是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组织形式,但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我认为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四种主体各有优势,都符合当下的中国国情。就政策支持的侧重点而言,应该鼓励公司、合作社在精深加工等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上发展,不与民争利,将技术门槛低的环节留给农户和家庭农场。
主持人: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怎样更好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怎样激活农民发展产业内生动力?
刘年艳:创办乡村特色产业的出发点是帮助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与乡村资源创新相结合。走多元素融合,多产业相加之路,以融合创新推动特色产业资源创新,形成产业性、产品性及公共性质资源的有机衔接,以优质的乡村资源支撑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其次,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相结合。将乡村特色产业真正办成农民创业致富的产业。通过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起乡土专家,提升乡村人才整体素质。第三,与乡村社区发展相结合。推动“三变”改革实践创新,探索多样化途径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发展增强物质基础。第四,与壮大乡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打造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何达为:为了让群众更加充分地享受产业发展的红利,激活内生动力,我认为促进产业主体融合发展,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这让农户不仅能从生产中获得收益,也能从经营中获得收益。合作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能够实现“一头连着群众增收致富,一头连着产业振兴”。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家庭农场组建合作社,参与到市场化竞争当中,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合作社在技术、资金、营销方面的支持,让合作社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持人:既要产业兴旺,更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过程中,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廖永松:绿水青山、古村落、乡土文化,对这些宝贵财富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各地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带动特色农产品销售,丰富了乡村业态,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同时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供了经济基础。
还要提倡绿色兴农,对于种养型的乡村特色产业,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同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让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向绿色安全的方向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生产绿色农产品同样也是产品差异化的体现,绿色、安全、健康、营养的高品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
何达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首先要从思想上改变以环境换效益的观点。二是强化产业规划。乡村特色产业的经营地点就在乡村,发展不适当的产业,或者以不适当的方式发展产业,都会对乡村环境造成危害。三是以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如荔枝种植,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替代传统的人工持管喷洒劳作方式等,既可提升药肥利用率,也提升了经济效益。
主持人: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如何畅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乡村产业的通道?
廖永松:推动金融支撑特色产业发展机制的创新,一是盘活乡村存量资产,使资本有“落脚点”。可以依据不同乡村存量资产的性质,出台有关农村资产抵押、租赁、出售、转让等流转形式的政策,使社会资本能够投入至乡村更大范围领域,从而推动乡村闲置资产变现、让权、生利。二是鼓励资金互助合作,可以推动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试点,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从而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管理、良性运行、风险可控。三是加强社会资本引导。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大力倡导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甩开膀子干事业的同时,引导资本投资投到点上。
何达为: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在金融资本的进入通道上。传统的银行融资更多倾向于抵押贷款,但农业经营特点决定了资金投入大多投放在生物性资产,而利用生物性资产进行抵押又不符合银行业的风险管控规则,形成了一个堵点。因此需要金融机构创新农业信贷服务的产品、方式,让农业经营主体有更充足的资金扩大经营规模。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要因地制宜,制定务实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镇因村施策,避免“千业一面”
主持人:农村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体系的发展壮大非一日之功,产业稳定运行、稳定盈利也不会一蹴而就。当前发展乡村特色产业面临着哪些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破题新路径?
廖永松:目前我国农特产品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供给总量充分,但产销对接矛盾仍十分突出。对此有三点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制定务实的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因镇因村施策,高度警惕重资产、大投入,避免“千业一面”。二是应把经营主体领导力提升作为农业龙头企业认定、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强镇等三产融合项目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以此带动农业经营效益提升,不断增强经营主体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倡导“大国农匠”精神,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地方品牌和企业品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产品。
何达为:当前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最大的两个困难还是技术与资金。技术方面包括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生产技术的进步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对产业链上的主体进行帮扶,经营管理技术则需要产业从业人员自主学习提升。在资金方面,以茂名为例,近年来茂名市政府在积极推进金融机构与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银行也在不断探索“荔枝贷”等服务农户的新授信方式。
刘年艳:寻找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路子,需要做好“三个跳出”,一是跳出传统农民思维,着力做好传统农民向“新农人”转型;二是跳出传统农业思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转型;三是跳出传统农村发展思维,推动传统农村向现代乡村社区发展转型。
主持人: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要从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联农带农等方面下功夫,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感谢三位嘉宾做客《对话》栏目,带来精彩观点!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