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防汛“先手棋” 打好备汛“主动仗”
--









綦江区藻渡水库大坝填筑已经达到度汛高程,比原计划工期提前20天成功在汛期前构筑起防洪屏障;忠县黄金镇黄金村1组滑坡治理点全面完成工程治理,并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灾后新生”,让200余名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威胁;开州区的映阳河、黄金河沟等小流域在中下河段行洪堵点、滞洪低洼点和人口居住密集区加装带音柱对话功能的监控感知设备,实时掌握辖区河道水位变化情况,确保汛期实时下达交通熔断指令、人员疏散撤离指令……这一幕幕,正是全市上下全力备战汛期的生动缩影。
汛期将至,基于今年“气温偏高、极端天气多发、洪旱灾害交替并存、极端灾害风险突出”的趋势预测,我市紧紧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目标,按照“统、防、救”三条工作主线,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扎实推进各项汛前准备工作,为这座山水之城的平安度汛做足准备。
强化预警叫应
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去年7月那场暴雨,要不是广播喊得及时,我们全家就危险了。”在忠县三汇镇,回忆起去年“7·11”洪灾,居民李先生心有余悸。近年来,这个小镇依托智慧化手段不断提升预警能力,在场镇布设17个高清摄像头,对重点区域水位实施实时监测,5个应急广播分区覆盖场镇,指挥中心可“一键叫应”干部群众。去年发生“7·11”强降雨时,该镇成功转移安置群众2200余人,实现人员零伤亡、财产少损失目标。
“用科技手段筑牢生命防线,责任网络更要落实落细。”三汇镇党委书记田飞指着一户居民楼墙上贴着的应急网格牌和防汛安全明白卡介绍,全镇318栋房屋张贴网格责任牌,3104户落实“避险明白卡”,卡片上转移路线、转移责任人和转移安置点信息清晰可循。
“我们在5个水情观测点安排了24小时专人值守,百人应急队伍全天候备勤,确保险情早发现、快处置。”田飞继续说道。目前,该镇避险预案覆盖率、群众知晓率、物资到位率全部达100%,今年已成功应对3轮强降雨。
这种科技与机制相结合的预警方式,在江北区得到深化拓展。该区建立防汛监测预警系统,110个桥梁可视化摄像头与32套桥梁结构监测设备组成监测网,配合无人机巡查与智能预警系统,实现对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的实时监测和快速预警,防汛监测预警智慧化建设迈向新台阶。
綦江区赶水镇地处綦江境内綦江河上游,松坎河、藻渡河和洋渡河在赶水场镇交汇,是綦江城区的防汛前哨,沿河而建的赶水农贸市场首当其冲。赶水镇主动与上游贵州桐梓县对接,共享气象数据,提前掌握雨情、水情动态;在上游4处漫水桥安装视频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水位动态,完善镇级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141”指挥平台实时调度网络长和兼职网格员,网络长、网络员调度到微网格员、楼幢长和段长,汛情来时,可迅速通过小喇叭、鸣锣、喊话等方式通知到所负责区域的群众,按照预设的转移路线,有序、高效、安全的转移。
在潼南区、梁平区也同样实行了跨区域联合预警。潼南与遂宁市等上游地区共享气象、水文信息。梁平区与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签订《毗邻区域防汛减灾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强化区域协作能力,联合发布,提前研判形势,切实提高预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这些创新实践,正是重庆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夯实防汛救灾体系的生动注脚。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立足复杂地形和极端天气常态化特点,着力构建“监测-预警-叫应-转移”全链条防灾体系,迭代构建分段分级分类分层预警响应机制,基于“七情”统报制度,提升各级各部门协同应对质效。持续健全“政府主导、基层组织、群众参与”避险转移工作体系,领导干部“分片包干”、基层组织“十户联防”、群测群防“有奖举报”,全面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
“目前,全市已建成3部X波段天气雷达并投入试运行,上线‘1+41’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在41个区县的防汛、地灾等中高风险区和人员密集场所部署1384套‘一板一眼两箱四路’片区叫应终端,设备集成‘扫码报灾’和‘一键呼救’功能,在通讯、道路、电力‘三断’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光伏储电、卫星通路建立灾区与后方联系,确保灾区干部群众能扫码报灾,一键呼救,变‘一人报灾’为‘人人报灾’‘一呼一应’为‘一呼百应’。”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外,规划自然资源部门针对农村山区散居户,在武隆、万州、巫山等区县小流域地灾风险点开展试点建设‘入户叫应’装置,着力预警叫应点上兜底。”
以训促防,以练备汛,各地在汛前全覆盖开展防汛知识技能培训。市防减救灾办统筹举办为期5天的2025年全市防灾减灾救灾汛前综合培训班,通过“重点业务培训+数字应用实操”的方式,强化各区县和有关部门重点责任人防汛业务技能,加快“数字应急”综合应用实战能力转化。各级各部门分别组织条块培训,各区县聚焦先期处置、转移避险等重点开展实战演练。乡镇(街道)、村社以“乡自为战,村自为战”为基本原则,运用“转移避险作战一张图”,开展简明化演练,全域进入临战状态。
强化风险防范
落实落细防控措施
作为长江流域防洪的关键节点,重庆水旱灾害频率高、区域广、极端性强,防汛抗旱工作不容有丝毫懈怠。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人在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强调:“各行业部门要严格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闭环管控措施。”
今年以来,我市压实各级责任链条,以“防风险”为核心,全面排查风险,闭环整改隐患,确保在遭遇极端降雨,发生超标准洪水的情况下,水涨人退、水退人回。
年初,在市政府“1号文件”(安全生产、防减救灾年度工作要点)基础上,市防减救灾委印发全市年度防减救灾70项重点工作任务;市防办进一步细化明确了防汛抗旱年度4类60项重点任务清单,并针对汛前准备工作细化部署了4个方面17项具体任务;市地指办进一步细化明确形成全年抗地震防地灾12类36项具体工作事项清单。市森防指进一步细化明确全市森林草原防灭火5大类33项重点任务清单,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
各行业部门严格压实风险管控责任,落实风险清单管理、闭环管控措施。水利、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15个行业部门,按照部门职责动态更新32类防汛、地灾风险隐患、管控措施和管控责任“三张清单”“一点一策”落实闭环管理。其中,应急管理部门重点管控临河易涝危化企业112个、临河易涝工贸企业32个,气象部门完成4208个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区预警覆盖,水利部门动态管控防洪薄弱点231处、山洪灾害危险区2682处、病险水库13座、高位山坪塘34个,规资部门动态管控高和极高风险区797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15229处。
全市防汛多跨协同、各级联动,各区县迅速进入严阵以待的战汛状态,抓实隐患排查整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龙坡区开展水库汛前检查,运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等设备,完成13座水库大坝雨水情及监测设施、溢洪道、涵管等关键部位的隐患排查整治。长寿区开展堵水片林等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专项整治,对河道范围片林、高秆作物和围堤开展整治销号;结合“河长制”工作,持续常态化推进长江、龙溪河、桃花溪等重点河流“清四乱”工作,确保河道畅通。铜梁区聚焦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防洪、城市内涝等薄弱环节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4月,累计排查风险114条,建立灾害“风险隐患、监管责任、整改措施”三张清单,落实闭环管控。
强化工程治理
提升灾害防御能力
“现在睡觉踏实多了。”忠县黄金镇黄金村村民罗阿姨指着屋后新筑的格构梁护坡说。去年发现滑坡险情后,忠县规资局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市级地质专家、驻守地质单位及黄金镇政府赶赴现场,划定危险区、撤离受威胁群众,并对省道S204受影响路段实施交通管制。同时,通过设立警示标志、专人排查值守、安装智能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数据等措施,严防次生灾害发生。
针对滑坡体变形加剧趋势,忠县规资局组织专家反复研判,快速启动应急抢险工程治理,投入240余万元实施综合治理,创新采用“微型桩+板肋式锚杆挡墙+锚喷支护+排水+裂隙封闭+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方案。“经过近一年的科学抢险与综合治理,这个隐患点滑坡‘稳下来’了,并通过生态修复实现‘灾后重生’,百姓也能安心住在这里。”忠县规资局地环站站长麻可介绍。
忠县是地质灾害高发区,现有隐患点956处,威胁4万余人安全。关于如何做好汛前准备工作,麻可表示:“一方面,整个忠县落实了‘四重网格’人员1015名,会在汛前对每个隐患点进行常态化巡查,20余名专业的地质驻守人员会对每个乡镇形成专业的汛前排查报告;另一方面,我们建成应急避难点2680个,配置装备运输车、北斗终端等应急设备526台,储备物资3.2万余件,每个地灾隐患点汛前都要进行单点演练,确保险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找到撤离路线。”
“同时,根据往年经验,忠县创新推出强降雨期间地质灾害避险转移‘六步工作法’,明确依据什么撤离,什么时候撤离,谁来组织撤离,要撤哪些人,撤到哪里去,撤离后怎么安置,每个步骤都明确了到点、到人、到位。”麻可继续说道。这场与自然的较量,见证着忠县以科技为盾、以责任为锚,筑牢地质灾害防线的坚定决心。
除了高效推动地灾隐患治理工程守护生命线,重庆各地也“加速度”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增强防汛底气。
在綦江区藻渡水库建设现场,近百台机械正紧张有序进行大坝主体施工,水库大坝主体升高66米,已达到340.8米度汛高程,比原计划工期提前20天,成功在汛前构筑起防洪屏障。“这个总投资超101.23亿元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成后将使綦江城区防洪标准从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重庆市藻渡水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何迎春介绍。
大坝一期填筑顺利完工,对工程防洪度汛、施工安全、质量管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为确保藻渡水库工程安全度汛,成立了防洪度汛联合指挥部,落实汛期24小时值班,对枢纽工程和输水工程开展汛前安全、质量大检查,对发现的问题闭环整改销号,组织参建各方对度汛方案、超标准洪水应急预案开展培训和应急演练。
“面对即将进入的主汛期,水库建设施工也不会受到影响,还可以发挥已建坝体的挡水作用,让下游的赶水场镇和綦江城区平稳度过汛期。”何迎春介绍道。
藻渡水库建设只是重庆推动水利工程建设提升防汛抗旱能力的缩影。“目前,全市2条主要支流治理有序推进,7条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全面开工;开州区的跳蹬水库完成一期工程截流,云阳县的向阳水库正在进行坝肩开挖,江津区的福寿岩水库已完成可研技术审查。”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黄金镇黄金村1组滑坡治理工程的“人防+技防双重护盾”到藻渡水库的“工程防线”,折射的是重庆“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的系统布局。
去年以来,市防减救灾委统筹“固本强基三年行动”和冬春强基重点项目任务,聚焦水库、水电站、河道险工险段、山洪沟道、高位山坪塘、地灾隐患点等重点风险点、薄弱环节安全隐患,加快完成工程措施整治,汛前完成水毁修复、地灾工程治理等重点项目,确保平安度汛。
洪水防御体系持续优化,汛前将全面完成150处水毁水利设施修复;231处防洪风险点、2682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全部完成风险清单数据更新收集工作,落实“一点一策”管控措施,并依托智慧化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精准监测、快速响应。
城市内涝治理同步发力,已完成排水防涝重要点位防护设施建设,累计整治排水管网2806米,完成4处易涝点改造。
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完成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信息系统数据维护,新增入库点1746处,销号856处;扎实推进三峡库区危岩地灾攻坚,431处存量危岩累计完成工程治理283处、监测布防89处、避险搬迁41处,累计除险清患率达95.8%;持续推动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完成1.2万户4.2万名受威胁群众避险搬迁,129处排危除险项目、55处工程治理项目,5840台(套)地灾隐患点监测设备新(改)建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2000人避险搬迁及120处地灾治理工程正加快推进,全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技术迭代
实现应急实战赋能
4月24日,綦江区普降大雨,该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试运行城区防汛减灾综合场景,对綦河城区重点防洪区域雨情、水情等现场态势感知和应对处置流程全链条协同运行,用数字化赋能防汛减灾。
“綦江城区是全市52个重点防洪薄弱区域之一,近5年,每年入汛后都发生10次左右暴雨洪灾,对綦河沿岸3.2万群众生命财产形成威胁。綦江区按照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的逻辑搭建了城区防汛减灾综合场景。”綦江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建设科科长袁晨介绍。
场景聚焦提升区域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梳理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善后恢复3大核心业务,设施设备损毁、次生灾害等8类风险隐患,贯通防汛应急响应、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受灾群众安置救助等13个多跨事件,设置未来24小时面雨量、最高水位、响应等级等5个KPI和古南、安稳、赶水等8个实时水文、气象数据等体征指标进行预警,整合綦江流域防灾减灾精准防御支撑系统、綦江区洪旱灾害防御预警系统等2个应用既有功能,形成风险监测空地联巡联查、平战结合分级分类指挥、区域一体化实战能力,确保防汛突发事件快速应急响应、多跨融合高效处置。
近日,武隆区白马镇正在紧锣密鼓筹办一场与暴雨赛跑的避险演练。演练模拟连续强降雨场景下,依托“小流域风险预警图”研判沙台小流域突发地灾风险。全程应用“避险作战一张图”,实现从预警发布、研判部署、转移撤离到灾后重建的全链条闭环。
綦江区城区防汛减灾综合场景和武隆区依托“小流域风险预警图”的实战演练,是数字化赋能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以“数字应急”为核心抓手,强化防灾减灾救灾领域“智”的支撑,全链实现应急实战赋能。
重庆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智能化的监测网络,如同敏锐的 “眼耳”。目前,全市已汇聚整合气象、水文、地灾、林火等127类监测数据,接入11304个感知设备和116万路监控视频,190个森林草原火险因子综合监测站(完成率94.2%),1668套灾害风险视频监控设备正加速部署,实现风险隐患全时全域监测。
迭代升级的“自然灾害防减救”综合应用如同“神经中枢”。分设“平时+急时”两版功能架构,健全“雨、旱、火、雪”四版“七情”驾驶舱和应对信息统报制度,重构“风险感知-会商研判-预警响应-叫应转移-过程督导-应急救援-救灾救助-调查评估”防减救灾8个环节业务流程,持续充实“应急百事通”手机终端应用。
应急智慧指挥体系则如同“大脑”。持续优化“数字应急·智救”应用,推进智慧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升级应急智救系统,进一步提升态势可视分析、信息联动响应、资源智能调配等关键能力。打通“部-市-区县-乡镇-现场”五级视频调度联动,借助多种视频终端将触角延伸至基层一线,形成空天一体、立体化调度能力。1086支救援队伍(镇街1031支)共计2.5万余人全部入库管理,基本实现市、区县、镇街三级视频调度、救援指令下达、救援先期处置、灾情态势侦察、通信网络构建等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协同能力。
“通讯是应急救援的核心环节,必须确保及时、准确、无障碍地沟通。我们构建了‘公网+专网+卫星网’应急通信网,为基层应急管理人员370MHz对讲机、北斗终端、卫星电话等单兵设备配备,确保极端‘三断’状态下的信息联通。为高风险乡镇配发555部卫星电话,每个镇街配置2部对讲机、1部移动会议终端、1台智能一体机。”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化救援准备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近日,在江津区李市镇应急物资储备库,几名身穿制服的“送服务下基层”小分队队员正对救生艇发动机进行试车检查。这样的场景,是江津区的每个片区防汛应急拉动演练结束后的“固定动作”——区应急管理局组建专业团队,下沉镇街为救援装备做“全身体检”,确保应急救援装备物资性能可靠、管理规范,进一步夯实基层应急基础,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当江津的装备巡检车穿梭于镇街时,200公里外的铜梁区正上演着防汛力量的“硬核升级”。专业应急救援铜梁支队8个中队80人全员提级备勤,提前完成救援装备维护保养,落实临灾前置队伍和防汛物资装备到重点区域制度。全覆盖开展37个山洪灾害危险区防御演练,开展山洪灾害宣传、培训、演练等群测群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确保应急抢险队伍“拉得出、叫得应、打得赢”,进一步提升防汛应急处置能力。
而这些,仅是重庆开展汛前“大练兵”,强化救援准备,提升防汛应急救援能力的一角。
近年来,重庆市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从预案修订、力量建设、物资保障、实战训练四个维度全面强化应急救援准备。
在预案体系建设方面,重庆推进“1+51+N”应急预案体系,完成全市总体预案修编并编印《重庆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指南》。系统推进自然灾害分段分级分层分类预警响应机制,分类制定实用性强的“应急处置卡”,切实提升预案操作性。
在救援力量建设方面,健全“1+13+42+N”应急救援体系,常态化布防3.2万名救援人员。建成“1+5+N”航空救援基地,部署6架直升机形成市域1小时、成渝2小时航空救援圈。“三峡库区长江航道危岩地灾”抢险救援一线指挥部常驻巫山,常态备勤大型救援船舶2艘,抢险救援装备和市级救灾物资6118台套。
“我们着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装备水平,因地制宜,基于‘应对极端’的功能定位,自主研究功能、自主设定规格、自主编制参数,量身定制了一系列适合我市灾害救援需求的装备设施,新增配置7大类3.1万台(套)应急救援装备设施,各级救援队伍,特别是区县、乡镇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大幅提升。”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实战训练方面,组织开展应急装备实操、智慧应急救援指挥、应急通信保障等培训、拉练共3600余人次,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分级分行业开展“战汛—2025”防汛抗旱系列演练,提升应急“战斗力”。
在救灾保障方面,年初提前向区县下达5000万元救助资金,协力构建“一卡通”发放绿色通道,第一时间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全市储备救灾物资96.14万件/套,三分之一市级物资分片前置区县,能满足10万人基本需求。与红十字会签订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加强政社合作、促进资源整合,持续完善救灾救助多元体系和协同机制,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汛前,市安委会、市防减救灾委组建21个督导组开展备汛工作综合督导,聚焦责任落实、风险管控、冬春水毁修复等重点任务,对41个区县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一区县一清单”交办问题隐患,确保重点问题隐患主汛期前完成整改。当防汛责任转化为24小时值班室的灯光、电子大屏上跳动的数据、应急物资储备库里整齐排列的装备物资,这场关乎山城安澜的责任接力,正在用“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筑起守护生命的堤坝。接下来,重庆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将继续绷紧思想之弦、压实责任链条,抓实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守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确保全市安全平稳度汛。(赵小玲 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