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气候变化之抢收
--









譬如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动调整,正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突破点。
●10月5日,农业农村部召开视频调度会,调度分析近期连阴雨天气对黄淮地区秋收影响,部署做好秋粮抢收抢烘及秋冬种工作。并派出4个工作组,赴黄淮地区重点县调研了解秋收进度和秋冬种形势,协调帮助解决抢收抢烘困难。
●10月7日,农业农村部视频连线调度重点地区抢收抢烘情况。按照黄淮地区需求调剂调度履带收割机24.43万台、移动烘干机1986台。
●人民日报10月9日电,截至10月8日,全国秋粮收获过四成。近期,农业农村部已派出4个工作组分别赴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一线,开展“三秋”生产指导服务。
●新华社10月10日电,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下达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支持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7省受灾地区加快开展农机抢收、潮粮烘干、农田排涝等农业生产防灾救灾工作。
●10月15日,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期,进度过六成。
●央视新闻10月19日报道,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近七成。分区域看,西南过八成,西北过七成,黄淮海过七成,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六成半,华南近三成。经过连日抢收抢烘,黄淮海地区秋收进度偏慢幅度正进一步缩窄。
10月11日,天晴后的第二天,天空又下起了小雨。这比预报的降雨早了一天,细雨落在玉米地,刚被阳光晒得半干的土壤很快又泛起潮气。李建财的轮式收割机已经在地里作业了两天,1200亩玉米才完成四分之一的收割进度。雨不大,但机器轮胎沾上湿泥后容易打滑,他将收割机停在空地上,用一根木棍清理卡在割台里的秸秆和石头。
和李建财一样,濉溪县的种粮大户们前一天还在地里争分夺秒抢收,如今却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打乱了节奏。有人打电话给烘干厂确认排队进度,有人踩着泥泞查看地块情况以决定调动履带式还是轮式收割机,还有人反复查看天气预报。
气候变化正以极端或缓慢累积的方式,让种粮人越来越直观地感受到影响。自9月中旬以来,黄淮海地区遭遇持续阴雨寡照天气,更是让整个种粮群体绷紧了神经,收割受阻、播种推迟等难题接踵而至。
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被动等待。因为人与天气之间,从来不是单向的对抗,而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认识、适应,再通过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最终实现对气候不确定性种粮风险的有效化解。譬如那些在耕作方式、收割模式上的主动调整,正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有效突破点。
开沟
今年天气的异常,早在7月就埋下了伏笔。
图片百善镇青卫村党群服务中心前,晒满了农户抢收的玉米。
濉溪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淮北平原中部,年降雨量650毫米到1020毫米,雨量较为适中。按往年规律,6月至7月是梅雨季节,雨水集中且充沛,全年近一半的降雨量会在这两个月落下。
然而,三个月前,淮北市却启动了抗旱四级应急响应。公告里提到7月以来淮北市多晴少雨,气温偏高。降水量仅为0.6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0成,为历史同期最少。7月24日,淮北市主城区或濉溪县城发生轻度干旱且预报未来一周无有效降雨。要求落实抗旱设备的维护保养、沟渠清淤清障、淘井洗井、补墒造墒、适时人工降雨、抗旱浇灌等抗旱措施。
“本该下雨的时候却没下。”百善镇黄新庄村种植大户刘莎回忆。为了让种子出苗,从7月上旬到8月上旬,刘莎在承包的600亩地上断断续续浇了三到四次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殷修刚也记得,那段时间他们每天下乡指导抗旱,小农户们背着喷雾器给玉米补水,大户们则用大圆盘灌溉设备满田跑,大家都觉得今年会是个干旱年。
转折出现在8月。月初的一场雨暂时缓解了旱情,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连阴雨的开端。进入9月后,雨水断断续续没停过,好天气更少,整个月只有两天不是阴天或雨天。据濉溪气象信息专报统计,9月以来,截至10月10日,濉溪县多阴雨天气,降水量340.1毫米,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多3倍多,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降水日数24天,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多。
“从抗旱到防涝,只用了一个月。”百善镇副镇长彭玉婷坦言。9月中旬开始,他们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向排涝:每天带队巡查沟渠,协调村干部疏通堵塞的涵闸。“以前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准备秋收动员,今年却天天泡在泥地里,看哪块地积水了,哪条沟堵了。”
百善镇是濉溪县农业大镇,也是皖北重要的粮食产区,全镇耕地面积25万亩,其中大部分由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承包,50亩以上粮食种植大户472户。这里有沱河、王引河、巴河三条较大的行洪河道,纬度适宜,土壤肥沃,不仅是安徽省玉米和小麦的主产区,还是国家级制种大县和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核心区域。
在当地,百善镇的秋收被认为是濉溪县农业的晴雨表。
但这场连阴雨,给这张晴雨表蒙上了一层阴影。持续降雨让土地变得泥泞不堪,汽车开进去都会沾满泥,更别说大型收割机械。彭玉婷回忆,她去村里看到一台轮式收割机陷在地里,轮子下陷15公分,最后用两台拖拉机才拉出来。“司机说,干了十几年收割,第一次遇到这么难走的地。”
降雨导致地里积水,机械难以下地,直接影响了秋收进度。10月10日,百善镇青卫村种植大户叶志光的300亩玉米地才收了60亩。
收割机能否顺利下地作业,取决于地块的湿度情况。而不同的地块因为耕作模式和田间管理方式的不同,排水效果差异明显。
百善镇青卫村村干部苗新城告诉记者,村里的高标准农田,四周专门开挖了沟渠,排水顺畅,雨水能快速排出,地块干燥速度也快。在这类地块上,雨后两日左右,轮式收割机可以正常进地作业。10月9日,他刚用轮式收割机完成了玉米地的收割。
“但低洼区域的地块,排水条件较差,雨后土壤容易变得泥泞,轮式收割机很难顺利进入。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使用履带式收割机。”苗新城补充说。
李建财流转地块的情况要好得多。从前年开始,种完玉米,他都会增加一道工序——开沟。宽度50厘米、深度30厘米,东西向每100米挖一条,李建财说今年虽然雨多,但地里基本没积水,这都是开沟的作用。
刚流转土地的那两年,李建财在田间管理中完全没有开沟的概念。直到经历过雨水频发、玉米受灾的情况,再加上种粮老手的经验建议,他才彻底转变了思路。李建财认识的大部分种植大户都会在田间提前开沟。“不管天旱还是可能涝,提前开沟的活儿都得做,核心就是以防万一。”他们清楚,若等涝灾发生再用挖机开沟,庄稼会被压毁,损失远大于提前开沟的成本。
今年,濉溪县早早就启动防涝措施,在农户种完庄稼后,指导其及时开沟,尤其针对种粮大户。
殷修刚说从2022年开始县里就推广开沟降渍防涝技术,但真正被大户们重视,是近两年的事。在他看来,开沟降渍防涝推广难度大,一方面是农户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更早的时候主要靠人工开沟,成本较高,开沟机械稀缺。
“以前自己没有设备,找别人用机器开沟,一米就要1块钱。”2023年,李建财购买了用于开沟的机器。
“开沟不仅能排水,还能让玉米通风更好,结的棒子更大。”殷修刚解释道,“以前小农户觉得开沟麻烦,现在看到大户的效果,也开始跟着学了。”
但小农户的开沟进度仍显滞后。“小农户地块小,有的只有几亩地,觉得没必要买开沟机,雇人开沟又要花钱,所以宁愿等雨停。”这种差异导致的结果是种植大户的地块能及时排水,机械能够及时下地;小农户的地则往往积水严重,只能靠人工慢慢收。
按照往年惯例,王智民从8月份开始就会统筹收割机调度。他所经营的田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位于百善镇马乡村,综合服务10万亩面积的土地。
“今年一开始统筹的也都是常规的轮式收割机,完全没预料到降雨会连续下这么久。”进入9月后,王智民看到天气状况不对劲,结合天气预报判断情况开始考虑调整农机调配方案。“要是在那个时候能果断决策,及时补充适配雨天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收割情况可能不一样。”
在今年的抢收中,履带式收割机成了香饽饽。这类机器像坦克履带一样,能减少下沉,避免陷在地里,比轮式收割机更适合泥泞地块作业。但濉溪县本地的履带机数量极少,全县不到50台。
“国庆期间,我们镇协调了6台履带式收割机。”彭玉婷说,她在工作群里发布了履带式收割机信息,附上联系人方式,让各村转发。
为了这场抢机大战,濉溪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从外地协调来150台履带式收割机,加上本地的,一共180台。“履带机一天只能收割几十亩,效率远不如轮式收割机。”中心工作人员胡启新说。
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调度能力也在这次大战中有所体现。王智民他们常年依靠两大渠道调动外地收割机:借助农业农村部发放的《全国农机合作社手册》,能与全国范围内的合作社建立联系;依托合作社之间的日常联系,常态化从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调运跨区域收割机。
“在正常年份,我们同样会进行农机调度,农忙高峰期甚至能达到上百台。不过今年的农机调度难度大幅增加,截至目前调来了20台左右的履带式收割机,远低于往年水平。”王智民所在的合作社自身拥有的农机数量有限,仅1台履带式收割机和6台轮式收割机。
“新机器要20多万元,去掉补贴还得13万多。”于是,青卫村种植户路振花了5万元买来了一台二手履带式收割机。从10月4日开始,他没怎么歇过,每天从早忙到晚,可机器时不时出故障,基本是修半天、干半天。
在百善镇,像路振这样因着急收玉米而买二手履带式收割机的农户,不在少数,但更多人,还是选择不买。
王智民把理由说得明明白白:“像今年这样极端多雨的年份非常少见,一旦购置,农机很可能会处于闲置状态。”
还有一个原因,今年履带式收割机需求迫切,现在购买履带式收割机,市场上基本已断货,根本买不到。
当前阶段,王智民和合作社的人精力都集中在收割工作上,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打电话联系调度机械。“今年的收割工作不仅每天耗时比往年更长,收割季时间集中度也远高于往年,以往相对分散的收割节奏被彻底打破。按往年的常规安排,我们调度的农机在9月24日就能全部到场,9月25日便可统一下地作业。但今年不仅农机到场和下地的时间都大幅延后,能用于收割的有效时间也变得格外有限。”
合作社调度的外地履带式收割机在10月5日陆续下地作业。三日后,雨逐渐停了下来,地块晾到合适湿度,镇里大部分轮式收割机都在试着下地作业,毕竟它的收割进度是以每天200亩计算的。
胡启新说,收回来的玉米粒必须及时烘干,若烘干机进度跟不上,收割量越大,粮食霉变的风险就越高。现在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烘干端,全县烘干设备共83台,日烘干能力约1.4万吨,其中23台为外调的可移动式烘干机。
王标林去年在百善镇茶安村新建了一个日处理量300吨的连续式烘干塔,今年第一次投入使用就派上了大用场。他告诉记者,烘干塔的作用并非今年才显现,只是今年几个省因连阴雨天气特殊,它显得更重要了。从9月10日开始,王标林启动烘干作业,24小时不停。
“每天都有农户排队送粮。”王标林提到仅10月10日这一天,他们收了2000吨玉米,连进厂的路都堵了,大货车都进不来,只能骑电动三轮车才能进去。
“按每辆半挂车拉40吨算,2000吨需50辆车才能拉完,而烘干塔单日处理量仅300吨,收粮速度远超处理能力。”一旦存量超了,当天处理不完就得过夜,湿粮容易发酸变质。面对这种情况,王标林会采用二次烘干的办法,先把潮粮的水分降到22%左右,这样能暂时存放半个月,之后再重新烘干一次。
“要是等着一次性把水分烘干到位,2000吨得用7天,粮早就坏了。这么做虽然会让烘干成本提高,但总比眼睁睁看着粮食放坏强。”王标林说,二次烘干的办法每天能增加200吨的烘干量。
连阴雨导致玉米水分含量普遍超过30%,远超安全储存标准,一旦不及时烘干,就会发霉变质。所以种植户收割前得先落实两件事:一是确认收割机能不能下田,二是找好烘干厂,谈好价格。
“往年这个时候,农户们卖粮都很从容。”刘莎的家庭农场有一块四五亩地大的晒场,把玉米晒干后,等价格合适了再卖,有的甚至能放到次年三四月份。但今年,湿粮的处理压力让卖粮逻辑彻底改变。
李建财处理粮食有一套固定节奏,核心是先晾晒、后储存、择机卖。他会边收割边晾晒,家附近一条还未通车的水泥路就是天然晾晒场。他还花费12万元建有一座小仓库,可储存800多亩地的粮食,收割后的粮食会先存入仓库,不急于出售。
往年他都会留存五六百亩地的粮食。这些留存的粮食,一部分会等后续市场价格合适时再卖出,另一部分则用于支付下一年的土地租金。
“今年根本不敢等,收了就赶紧卖。”李建财说,前几天他收割的玉米当天送到了烘干厂,不敢像往年那样留存待价。
为确保顺利交付,他会在收割前提前联系烘干厂,报清当天能送的玉米吨数,方便对方安排。而在价格方面,烘干厂采用“一车一价”模式,核算标准与玉米水分直接挂钩。以30%的水分为基准,加价或者减价。
叶志光打算再等等,等小农户们差不多把玉米卖完,只剩下种植大户的粮食,到时候或许能和收购方谈点儿价格。
面对持续阴雨和粮食储存难题,大户压力明显,动辄种植几百亩、上千亩地,粮食总量大,处理难度高。
王智民也感到今年烘干厂的运营情况与往年截然不同。“以往,烘干厂需依靠业务员拉关系,甚至按每斤1~2分钱给提成,才能吸引农户送粮。而今年无须业务员主动对接,农户便会自发往烘干厂送粮。”
这几天,王标林常常接到农户电话,如果还有烘干能力,他都尽量收。
今年拥有烘干仓的粮贸商生意格外火爆,以至于他们基本不再给大户提供单纯的烘干加工服务,只收农户直接卖过来的粮食。
王智民在半个多月前购置了固定式烘干塔,加上其他配套设施,总投资达70多万元。但受持续阴雨影响,设备一直无法安装,趁着10月8日不下雨的这几天,他让安装工人加快进度,以确保10月13日新一轮降雨来之前能够投入使用。
“好多种植大户都预约了这台烘干塔。”王智民说。(农民日报-中国农网 记者 刘自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