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自重庆持续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来,全市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已连续7年实现“双递减”,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金秋十月,走进万州区龙沙镇周坝果园,一根根管道遍布林间:这些管道一头连着柑橘基地,一头连着养猪场。从管道中流出的沼液,在养猪场是废料,到柑橘基地就成了果树的养料。
龙沙镇规模养殖户多,过去畜禽粪污乱排乱放,不仅搞臭了居住环境,也污染了河流,成为当地环境治理的难点和痛点。2023年,该镇在万州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选择部分规模养殖场实施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当地养殖大户何艳所在的养殖场作为首批试点,新建起粪污处理设施,粪污经过干湿分离、发酵处理后成为沼液,并通过管道流入柑橘种植基地,形成“猪—沼—果(粮、菜)”的生态循环农业链。
由于离养殖场近,当地业主陈炜的2000多亩柑橘果园,第一个“喝上”了发酵处理后的沼液。他算了笔账,过去一亩果园需增施600多元的化肥农药,现在用上沼液后,每亩果园节约300元成本,还能有效避免土壤板结问题,果子口感、品相有了明显提升,每斤均价提高0.5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据介绍,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是影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市重点围绕用肥用药重点产业,建立了规模种植主体减量清单,采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以及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措施,实现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持续7年下降。
同时,我市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大力补齐治污设施装备短板。截至去年底,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99.74%,比2018年提高8.57%。
在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重庆进一步加强秸秆露天禁烧管理,引导开展农作物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等综合利用。目前,全市有30多个区县开展了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44%、高于全国88.1%的平均水平。
“接下来,我市将以化肥农药减量技术为抓手,巩固深化整改成果,力争明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0.3%左右,推动农业生产持续向绿、向优发展。”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审核: 邹密主编:颜安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