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重庆:“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下)

--

日期:2021-04-15

医疗

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增至33个

多重保障 撑起“健康伞”

本报记者 李珩

“幸亏政策好,自己花的钱少多了。”4月6日,在自付365.32元后,59岁的何安礼从潼南区人民医院出院了。

何安礼家住潼南区小渡镇刘家村二组,他口中的“好政策”说的正是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通过综合运用大病医疗、医疗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等政策,其住院自付比例不高于10%。

看得起病

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

因胃癌要化疗的何安礼,每次住院的费用都需要3000多元。但经过统筹报销、大额报销、民政救助、医疗基金救助等,他的自付部分不足10%。

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明会介绍,我市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覆盖范围。2017年,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仅有9个;2019年,增加至30个;2020年新增重性精神疾病、膀胱癌、肾癌,使病种数量达到33个,并同步新增20个精神专科定点医院。同时组建市级救治专家组,针对33个大病病种,分别制订详细的诊疗方案、临床路径和质控指标,并通过远程技术支持、业务培训、对口帮扶等方式,统一救治标准,规范救治行为。本区县域内贫困患者住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出院时只需付自付部分。

与此同时,重庆建立起“三保险”“两救助”“两基金”(即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多重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去年12月底,贫困人口住院费用自付比例总体在10%以内,重特大疾病、慢性病门诊费用自付比例在20%以内,累计享受报销优惠政策190万余人次。

有地方看病

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

近年来,重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贫困区县改扩建县级医院24所、妇幼保健院14所、疾控中心9所、乡镇卫生院180所、村卫生室1048所,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全部配备监护型救护车,5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设备,贫困区县基础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市卫健委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所有区县都有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所有乡镇都有标准化卫生院、所有村(社区)都有标准化卫生室,医疗卫生机构“三建好”全面实现,确保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

在璧山区璧城街道四面山村七孔子卫生室,约70平方米的卫生室分为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等,四五名病人依次坐在板凳上待诊。

“现在条件好多了。”马朝军说,过去的村卫生室仅20多平方米,还是土坯房,多来几个人,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

村医陈万琦感慨地说,如今村卫生室已达到标准化水平,病人用脚投票,宁愿就近看病。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

“戴口罩、一米线”已成市民生活习惯

4月2日下午,陈万琦背着药箱出门,按惯例上门为签约居民做随访。

刚走进四面山村三组,好几户村民已经在院坝候着。“小陈,给我量一下血压。”“我也来。”一见到陈万琦,大伙纷纷挽起袖子,围了上来。

这让陈万琦很高兴,因为村民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生了病不再扛着拖着。

近年来,我市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五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主题活动,坚持每年举办健康科普讲座两万场次以上,5年累计开展各类健康科普宣传、讲座40万余场次,现场受众3000万余人次。

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袁礼文说:“疫情期间累计向市民全覆盖发送健康知识短信40余亿条次,‘戴口罩、一米线’已成为市民生活习惯。”

住房

重庆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35.5万人

逐户核实 筑起“幸福巢”

本报记者 廖雪梅 申晓佳

4月的重庆,春意更浓。清晨,酉阳县板溪镇杉树湾村二组村民许子富站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哼着小调做着早饭。看到昔日阴暗潮湿的土坯房变成明亮宽敞的砖瓦房,他心里乐开了花。

许子富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原先住的房子建于上世纪60年代,年久失修,墙体开裂,他住得提心吊胆。得益于我市大力推进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2019年许子富搬进了新修的砖瓦房。

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我市把住房安全保障作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之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发改委大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许多贫困群众的生活像许子富一样,过得有滋有味。

完成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0万余户

据介绍,为让更多农村困难群众住上“安全房”,市住建委优化工作举措,积极推动政策落实。一方面,建立脱贫攻坚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分片督导制度,将全市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区县划为11个片区,重点督导年度任务完成、住房安全等级鉴定、标识标牌张贴、危房改造质量等情况;另一方面,严格按照“鉴定安全、改造安全、保障安全”3种分类,采取“看、听、记、拍、传”的方法逐户核实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情况。截至去年6月底,全市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核验工作,共完成核验近47.7万户。

此外,该委还全面规范住房安全等级鉴定工作,严格执行危房改造建筑标准和要求,对动态识别新增的贫困户发现一户改造一户,对已脱贫户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分类采取措施妥善解决。

“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20.3万户,实现了住房安全有保障目标。

危房改造惠及贫困群众35.5万人

农村危房改造,不仅温暖了困难群众的心,也点亮了他们的新生活。

4月5日上午,铜梁区太平镇万寿村。脱贫户张碧秀和老伴赵祥林坐在红瓦砖墙的新房前,一边择菜一边聊天。他们住的新房,在村里看起来很“抢眼”。

刚择完菜,张碧秀赶紧把地上的菜渣清理了,“住上新房子了,更要自觉维护环境。我们家前年还评上了镇里的最美庭院呢。”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重庆农村危房改造已惠及群众上百万人,其中贫困群众35.5万人。

如何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动乡村振兴?市住建委将持续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危房改造,深入推进“三师一家”设计下乡活动,开展宜居农房建设试点,通过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努力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易地扶贫搬迁让25万人住进“三美家园”

除了危房改造外,易地扶贫搬迁也让我市许多困难群众实现了“安居”“乐居”。

“搬进安置点以前,我日子过得苦。可现在,我觉得生活特别甜!”说起易地扶贫搬迁,住在黔江区城南街道李家溪安置点的陆翠菊眼中闪着光。

搬迁前陆翠菊生过重病,没有工作,家里一贫如洗。2019年底,黔江29个乡镇、街道的413户、1531名贫困人口经自愿申请搬迁至李家溪安置点,陆翠菊就是其中一员。搬迁后,她在安置点做保洁工作,收入稳定。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已全面完成6.48万户、25.2万人建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搬迁群众全部实现入住。

教育

构建“四个全覆盖”资助政策体系

全面兜底 斩断“贫困根”

本报记者 匡丽娜

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的底线目标之一。近年来,重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工作目标,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资助兜底,让每个孩子“有学上”

“我们家有几个娃在读书,要是没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都不晓得怎么办了!”4月1日,奉节县冯坪乡南津村十一组村民刘善均给记者摆起了龙门阵。

刘善均住在距奉节县城50多公里的七曜山山脉深处,由于家境贫穷,他44岁才结婚,妻子嫁过来的时候带着孩子,婚后刘善均和妻子又生了两个孩子。

“读小学的娃娃国家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读幼儿园的幺女国家每年补助2160元……”刘善均计算着。

据了解,刘善均有两个孩子在冯坪乡明堂小学住读。校长表示,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这两个孩子住校不用缴一分钱,学校还免费为他们提供日常用品。同时,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还会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给予家庭困难学生和留守儿童更多关爱。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重庆构建了“四个全覆盖”(即学段全覆盖、对象全覆盖、学校全覆盖、项目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重庆特点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

例如,对高中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3000元,并全部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免费提供教科书等。

与此同时,我市还建立健全了资助兜底机制。全市学生资助审核确认后,新增的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市外就读“回流”的农村建档立卡学生和其他突发困难学生,都能通过兜底机制获得资助,确保建档立卡学生一个都不少。

控辍保学,让每个孩子“不失学”

“控辍保学,是我们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主要措施之一。”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重庆全面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重庆完善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2020年,全市妥善安排44.7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于适龄残疾学生,我市通过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实施“一人一案”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

“与此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控辍保学信息管理平台,对失学辍学儿童、少年流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哪怕非常偏远的乡村有一个学生辍学,市里都会很快知晓,并且快速介入核查,让辍学儿童、少年重返校园。”该负责人表示,截至2020年底,义务教育阶段失学辍学学生连续12个月动态“清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已连续16个月保持无失学辍学现象。

改善条件,让每个孩子“上好学”

“我1989年参加工作就来到这里,今年是第32个年头了。”綦江郭扶镇高青学校教师李祖平说,他见证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前,一到冬天教室就冷得受不了,孩子们写字的手被冻得通红,笔都握不住。”李祖平称,现在学校的每间教室都安装了取暖设备,功能室设备设施齐全,整个校园焕然一新。

近年来,重庆通过统筹城乡学校布局,实施标准化建设等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据了解,我市现有义务教育学校3622所(含教学点),在校生314万人。通过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目前,重庆所有区县通过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验收。

“目前,重庆正着力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都能上好学。”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