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壮歌奏响巴渝大地

--

日期:2021-04-15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首个一批。

8年精准脱贫,5年脱贫攻坚,重庆市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发展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脱贫,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为重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为重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长远保障。站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过渡的关键时期——

春和景明,繁花似锦;巴渝大地,生机盎然。

在巫山曲尺乡,长江三峡两岸洁白的李花星星点点,美得让人窒息;

在奉节草堂镇,沿江拾级而上的柑橘林满目葱茏,橘香沁人心脾;

在涪陵南沱镇,郁郁葱葱的龙眼树下,村民热火朝天地忙着施肥锄草……

放眼巴渝,8年前栽种的一株株小树苗,经过8载春秋的雨露浸润,如今长成粗壮的大树,成为当地脱贫户持续增收的“金果果”。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防止返贫和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的重要保障。

8年来,我市始终把落实精准方略贯穿于产业扶贫全过程,抓紧抓实抓细,通过搭建产业扶贫大体系,推动产业扶贫走深走实,为重庆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重要贡献,也更是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产业扶贫正向着产业振兴阔步迈进,续写新的辉煌。

产业扶贫大体系

为重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巨大贡献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反贫困始终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

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在这份史诗级的伟大壮举中,我市有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4个市级贫困区县全部脱贫摘帽,191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动态识别的190.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重庆交出满意答卷,在于一以贯之贯彻落实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个基本方略,数据最有说服力。

历经8年精准脱贫,5年脱贫攻坚,我市发展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坚持走“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路子,培育壮大了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巫山脆李等系列扶贫特色产业,33个有扶贫任务的区县建设各类产业扶贫基地5.6万个,18个贫困区县发展特色产业基地843万亩,覆盖建卡贫困户90%以上。

同时,为培育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制定出台了《全市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十百千”工程,指导和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培育2—3个主导产业,各脱贫村发展1个增收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四大主体”,推进产业带贫益贫落地。抓好科技服务、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基地管护“四大关键”,提升产业扶贫质量和可持续性。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044元增加到2020年的15019元,年均增长11.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4920元增加到2020年的11581元,年均增长15.34%。

在奉节,经过8年持续努力,一棵脐橙树“长”成扶贫主导产业,长江流域两岸种植850多万株。如今,脐橙产值达1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0%,成为当地30余万名果农脱贫增收的“摇钱树”。

在丰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一心两极三带”布局,大力发展以肉牛、鸡、红心柚为拳头产业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形成了“1+6+X”扶贫产业格局,建成了沿长江、龙河、渠(碧)溪河3个经济带,推动扶贫产业由分散布局、单一发展逐步向区域化布局、集群化发展。

“在提高产业到户覆盖率的同时,还注重脱贫产业品牌打造,推动产业‘接二连三’,构建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产业扶贫大体系。”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实现短期可脱贫、长远能增收目标,推动产业扶贫走深走实,市农业农村委实施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开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扶贫行动,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在18个贫困区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产业集群1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县6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55个、示范村点254个。

同时,市农业农村委还更加注重消费扶贫和农业品牌打造,先后通过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推进品牌农产品上京东,贫困区县23个农产品在央视等媒体免费展播,组织参加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20余场次。通过鲁渝扶贫协作,先后开展“巴味渝珍香落齐鲁”“十万吨渝货进山东”等活动,近3年累计销售农产品6亿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市农业农村委还牵头打造了“巴味渝珍”市级农产品公用品牌,如今授权使用贫困区县产品305个,11个产品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消费扶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8年不断努力,产业扶贫结下了累累硕果,为支撑全市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支撑我们阔步迈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产业扶贫精准方略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宝贵经验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产业扶贫能否让脱贫户可持续增收,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上。”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说。为落实精准方略,全市建立了产业精准到户台账,对每个贫困户建立扶贫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档案,实行动态监测和指导调度,精准掌握每个贫困户扶贫产业状况,为精准指导贫困户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全市产业到户46.7万户,覆盖全市90%以上的建卡贫困户。这套农业产业扶贫精准方略,为我市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从来没想过地里还能刨出‘金豆豆’,一年光种洋芋就有数千元的收入。”提起村干部因地制宜发动大家种植的洋芋产业,巫溪县尖山镇太坪村5组的脱贫户吴祖翠高兴得合不拢嘴。

吴祖翠喜笑颜开的背后,佐证的是我市坚持产业指导到村、产业项目帮扶到户的思路。如今,按照这一机制,巫溪全县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脱贫户都实现了特色扶贫产业的全覆盖。

“产业扶贫是一个大概念,搞什么、在哪儿搞、谁来搞、卖给谁,都要精准。”为打通产业精准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建立了市、区县、镇(乡)村、贫困户四级产业指导体系。市级层面,组建18个产业扶贫工作技术指导组,定点联系指导33个有扶贫任务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区县层面, 14个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建立101个技术专家组,组织专家459名包乡指导;乡镇层面,组织6600余名农技人员包村服务;农户层面,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全市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2.87万人,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户机制,帮助贫困户落实产业项目、帮助产品销售等。

此外,为鼓励贫困户发展到户产业,市农业农村委还精准指导区县完善了到户产业扶持的财政投入、农业保险、贷款担保、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和补助标准,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工作。截至目前,贫困区县创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达242个。

“要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对此,市农业农村委推动产业扶贫与“三变”改革、股权化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相结合,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起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脱贫户真正从产业发展中受益。

与此同时,为促成各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市农业农村委牵头制定出台了《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产业扶贫带贫机制防止“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的通知》,推广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8种联结方式,同时明确经营主体带贫责任和支持措施,完善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

乘势而上迎挑战

加快探索产业扶贫同产业振兴有效衔接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实行“三个转变”:产业帮扶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向脱贫地区全域覆盖、全体受益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

接下来,市农业农村委将重点围绕规划、政策、工作、保障、衔接等,着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和“一区两群”农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提升,以产业振兴巩固扩大产业扶贫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编制实施产业规划,以脱贫区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每个脱贫区县选择1—2个主导产业作为支持重点,推进脱贫地区“三品一标”建设,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稳定并加强产业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创新金融服务,调整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鼓励符合贷款条件的对象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发展特色产业;完善用地政策,统筹安排用地规模和计划指标,优先保障脱贫区县特色产业用地需要;建立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实现共建、共享、共用。

——强化产业发展服务支撑。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健全技术服务机制,继续在脱贫区县优化设置产业技术专家组队伍;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引导各类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帮扶;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基地管护责任制,定人、定责、定基地、定农户督促指导管护。

——加强统筹协调。健全市负总责、区县乡镇抓落实、行业部门主管的工作机制。持续抓好脱贫区县产业发展指导,继续坚持对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派驻产业技术指导组,加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支持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

到2025年,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产业布局更加优化。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完善,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每个脱贫区县壮大2-3个特色主导产业,建成一批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集团,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特色品牌。面向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农户与乡村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更加紧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成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大美乡村画卷正在巴渝大地上徐徐展开。

张亚飞 刘玉珮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委提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