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当奥林匹克遇见生态中国 ——北京冬奥会的启迪

--

日期: 2022-02-2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一边是宛如敦煌壁画中“飞天”飘带的大跳台,一边是高耸入云、不吐烟圈的冷却塔,北京冬奥会期间,一座建造于废弃钢铁厂旧址上的滑雪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惊艳了世界,赛博朋克和工业绿洲的视觉效果,给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文化震撼。

当滑雪健儿从数十米高的大跳台顶端纵身跃下,乘风而起、御风腾转时,身后巨型冷却塔化为模糊的背景,此时此刻,冰雪皆天地,天地皆冰雪。

从这颇具象征意义的一幕中,不难品读出这样一种意涵:在工业文明的背景板上,生态文明之光正在引领我们一起向未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人们对于拥抱幸福生活、走向美好未来的愿望愈发强烈,人类文明的列车也进入转轨换道的关键时刻。此次北京冬奥会提出“一起向未来”的口号,正是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处境的深刻体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美好家园的由衷期许。

未来不远,未来已来。当北京冬奥会为奥林匹克写下生态文明的注脚,一个充满蓬勃朝气的绿色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个古老又现代的国家,正以东方人特有的智慧积极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生态难题,正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引领世界热情拥抱生态文明曙光朗照下的美好未来。

(一)

北京冬奥会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惊叹的“绿色成绩单”,为奥林匹克注入生态文明的崭新内涵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在北京冬奥会四大办奥理念中,“绿色”位居首位。北京冬奥会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绿”的细节拉满,处处有“绿”可循。

——绿色能源覆盖全部奥运场馆。“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三大赛区26个场馆全部使用“绿电”,这也是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100%绿色电能供应。

——“双奥场馆”彰显循环利用理念。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冬奥会开闭幕式,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变身“冰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篮球馆变成冰球馆……多个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华丽转身,实现了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

——场地建设严格注重生态修复。山区雪上项目建设以“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为目标,采取避让、迁地、重建、补偿等保护措施,同步开展生态修复,确保场地建设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

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小萨马兰奇对北京冬奥会在“绿色办奥”方面的努力表示惊叹:“北京冬奥会将是第一个实现‘全绿色’的奥运会,对于举办地乃至更广范围内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标杆作用。”

奥林匹克是人类体育运动和精神文化的一面旗帜。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面旗帜也被赋予了更立体、更丰富的时代内容。这次北京冬奥会以“绿色办奥”的扎实行动,为奥林匹克注入了生态文明的新内涵,补强了奥林匹克赛事的生态维度。

北京“绿色办奥”的成功实践,离不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从“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整体系统观……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我国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也为全人类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等先后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

放眼神州大地,雪乡银装素裹,田园炊烟袅袅,河湖鱼翔浅底,草原牧歌欢唱……一幅美丽中国的恢宏画卷,藉由冬奥之窗,徐徐呈现在世人面前。

(二)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一起向未来”的题中之义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晚的一幕令人动容。

在奥运五环下,写着各代表团名称的“小雪花”星星点点,聚拢成团,汇成一朵以橄榄枝图案构成的“大雪花”。这一巧妙的设计,充分彰显了“更团结”的精神内涵,也寄托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望。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所指出的那样:“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更团结’正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世界各国与其在190多条小船上,不如同在一条大船上,共同拥有更美好未来,所以我们提出了‘一起向未来’的北京冬奥会口号。中方将为奥林匹克运动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浩瀚无垠的茫茫宇宙中,地球就是一个小小村落。世界各国人民,不论国籍、种族、肤色,都是地球村里的一员。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关系始终是人类发展史上绕不开的母题。每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都是文明变革的重要肇因。

回望历史,从狩猎采集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变革,都带来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人与自然博弈、对抗的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步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造成难以弥补的创伤。如果不加反思,一味榨取自然、征服自然,将会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最终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而吸取了以往文明,尤其是工业文明的经验教训的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发展宗旨,充分肯定自然的价值,注重恢复自然的活力。这不仅是对工业文明的修复和升华,也预示着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民族向来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从老子的“道法自然”到孔子的“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再到孟子的“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取物有时、循环利用的发展理念。

某种程度来说,传统东方哲学和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也正是如此,有着数千年东方哲学传承的中华民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2017年新年伊始,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世人全面、深刻、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发出了“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的呼吁。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如同一股暖流,在全球激起深刻回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气候行动高级别倡导者尼格尔·托平这样评价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在某种程度上就好像用诗歌般的语言描述经济和科学,这是一份“独特的中国礼物”。

5年后,北京冬奥会又提出“一起向未来”的号召。这“未来”承载着人类命运的新希望,包蕴着万物和谐的新景观,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新境界。相信世界各国人民携起手来、同向而行,一定能够抵达光明美好的未来。

(三)

走出全球变暖的“气候赌场”,践行绿色节能、低碳环保势在必行,中国在全球减碳行动中作出了表率

“根据目前核算,北京冬奥会将实现全部碳中和目标。”在2月9日举行的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组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发布了一个可喜的消息。

开幕式上取消点火仪式,大火变微火,就是北京冬奥会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一个重要信号。筹办6年多来,北京冬奥会通过低碳场馆、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林业碳汇、企业捐赠等方式实现碳补偿,顺利实现了碳中和的目标。

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的达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贡献了智慧和经验,也是一次不小的激励和鼓舞。

在全球生态危机中,气候变暖无疑是最令人揪心的难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人口激增,以碳为基础的化石燃料被大量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越来越高,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极大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诺德豪斯发出警告:我们已经进入了“气候赌场”,正在摇动着全球变暖的骰子。但他同时指出,虽然形势令人担忧,但仍然有时间可以抽身而出。

在全球变暖、地球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当下,绿色节能、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但如何把全人类的力量统一到碳达峰、碳中和的共同行动上来,还有待世界各国消弭纷争、团结协作、同向发力。

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理念的中国在减少碳排放行动中作出表率。

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要在碳达峰、碳中和两大主题下全面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其难度无疑是巨大的。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清醒的认识。虎年春节前夕,他在山西考察调研时强调:“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但这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等不得,也急不得。”

“双碳”承诺,力重千钧。以如此雄心和力度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发展理念、模式和实践的深刻革新,充分彰显了中国主动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世界各国开展低碳行动、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

农业农村作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十余天来,北京冬奥会在赛场内外掀起了一股绿色低碳风潮。在赛场内,以玉米、薯类、秸秆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可降解餐具广泛应用;在赛场外,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风尚。

北京冬奥会闭幕了,但她为人们留下的绿色文化遗产将永远镌刻进历史,并持续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乃至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绿色财富”是最大的财富,积极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为地球增绿,为生活添美。

乡村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腹地”和“心肺”,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构成了人类原生态环境之“根”,具有本原性和基础性的作用。鸟瞰人类活动区域,呈点状分布的城市宛如一座座互不相接的岛屿,是广袤如海的乡村将其连接、包裹起来,不仅为其提供了大量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筑牢了城市化、工业化稳步推进的生态屏障。

农业是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在助力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不仅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也应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的生态涵养作用,为城市和工业碳减排作贡献。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人工造林种草、土地绿化等措施,逐步改善耕地土壤质量,增加农田和山地草甸林地的固碳能力,及时消化城市和工业的碳排放。

同时,也要切实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畜禽粪污处理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强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做好农机节能减排,不断提升农业农村自身绿色发展水平。

从减碳这一案例,足以看出,农业农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显著,功能潜力巨大。要把节能减排贯穿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过程,促进乡村振兴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突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积极打造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田园农事体验等新兴产业,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绿色康养、生态教育、乡村文创等多维功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冰雪夜空,“雪花”降临,星火闪烁。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一朵雪花的故事”再次上演。雪花变成孩子们手中的花灯,每个花灯里都承载着冬奥之火,微火虽微,却足以温暖世界,照亮前程。

奥林匹克在北京落下帷幕,但“双奥之城”北京为世界奉献的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将永远成为奥运史上的一段佳话,特别是“绿色办奥”的实践更是为奥林匹克注入一股绿色活力。

当奥林匹克遇见生态中国,不变的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变化的是绿色低碳理念的完美融入。

北京冬奥会不仅仅是一场人类体育的盛会,还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人类文明的走向释放了一个积极信号——“一起向未来!”,一起奔赴一个万物和谐的美好未来,一起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