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快递进村 大“邮”可为——全国将新增10万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的背后

--

日期:2024-05-22

从乡野山间到悬崖峭壁,哪里有人,哪里就有快递收寄需求。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快递收寄需求点多、线长、面广,单件服务成本较高,加上件量数不稳定,给快递站点的可持续性能力带来巨大考验。

面对农村快递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如何最大限度满足农村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用邮需求,做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尤为关键。

作为今年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下称“服务站”)成为首要目标,今年将新增的10万个服务站如何发挥功效?记者前往多地一探究竟。

建好网点 快件下得去

“以前取快递要搭早班车到镇上拿,中午才能回来。现在快递送到村里,走几步就能取到了。”湖北省荆门市杨集镇双墩村村民老李高兴地说。

杨集镇位于山区,最远的铜冲村距镇区30公里,村民取快递只能骑摩托车,路程远不方便。双墩村设立了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后,老李成了“网购达人”,大到家电,小到一次性纸杯等,全都在网上采购,他说这是因为“现在收快递太方便了”。

便捷生活的背后,是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全面铺开、进驻乡村的坚实步伐。今年,荆门市邮政管理局着力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现已实现1342个建制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全覆盖。

那么,这些如神经末梢般的网点又是如何伸进乡村的各个角落的?荆门各行政村根据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进村模式:民营快递企业能够直达的村,按照市场竞争模式运作;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运营成本高的村,则由邮政企业按照兜底服务模式运作,让村民享受农村寄递服务带来的便利。

“邮快合作”也打通了寄递物流中的堵点。荆门市邮政管理局指导38家邮政快递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组建运营联盟。在县级共配中心,快递企业将农村快件交给邮政企业,由其以村为单位分拣邮件快件,再投递进村。邮政企业从县级共配中心直接配送到村,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快递进村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目前,该市每日进村快件约6万件,其中一半通过“邮快合作”投递到村。

目前,荆门邮政分公司建成仓配中心4处,实现“一县一仓”,村级服务点覆盖建制村1342个,覆盖率100%。为增强村级服务能力,荆门市邮政分公司优化投递作业模式,提升投递频次,从原来“周三班”改为“周五班”,并改进投递方式,为乡邮员配备面包车,邮路汽车化率达到80.68%。

“我们的投递员之前使用的是电动三轮车,‘邮快合作’之后投递量增加了不少,有时候要跑两三趟才能完成当天的投递。后来干脆换成了面包车。”投递员袁天振说,面包车的装载量是电动三轮车的数倍,“装得多、跑得快,投递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提高新建村邮站的集约性方面,要求新建站点要供多个快递品牌共同使用,以此来最大限度承接快递进村的业务,让村民少跑路,站点长生存,形成良性互动。

用好网点 村民多办事

装筐、打包、发运……近日,在荆门市东宝区石桥驿镇普坪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工作人员打包砂梨、贴单发货,忙得热火朝天。砂梨是石桥驿镇的特色农产品,有30余年的种植历史,经营模式也从最初的农户分散种植发展成“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共有600余亩精品梨园,亩产近3500公斤。

自从村里建了寄递物流点,每天10时许,砂梨种植大户汪学锋就将当天采摘的1500余公斤砂梨运到村里的服务点,随后发往全国各地。一般情况下,11时前发货的砂梨,当天下午就开始发运,不出3天便能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这是荆门大力推动快递进村,“快递+”助力农产品跑出加速度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网点在京山曹武、东宝仙居随处可见。京山桥米、钟祥葛粉、栗溪土蜂蜜、马河茶叶等土特产也走上了“快递+电商”的发展快车道。

“现在农村老百姓的网购需求越来越大,快递包裹从最初的每天三四件到现在的100多件,取快递的人多了,买东西的人也增加了,一个月可以多挣几千块呢。”沙洋县陈池村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点的陈老板说,他在自己经营的农村超市叠加快递服务,还增加线上代购、农产品代售、费用代缴等功能,吸引了大量村民。

快递下乡进村,建网点只是第一步,如何使用好,让网点可持续下去,才是实现快递进村的关键。

经过国家邮政局对网点的持续调研发现,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与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客货邮融合发展、乡村建设等工作有非常多的契合点。尤其是在村级末端服务设施的建设上,经常会有相同或相似的场所选择。

以设立在小商超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为例,通常每天要达到一定的件量,也就是带来足够的收入,才能保证站点有长期、稳定服务的积极性。但不同地区站点的件量差别较大,很多稍微偏远一些的建制村一天也没多少快件。

因此,要打造综合服务功能,支持邮政快递与传统商业、交通、供销、电商等资源协作,实现“一站多能、一网多用”,最大化利用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让村民多办事。

提升公益性 站点“活”起来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县昂思多镇尕吾山深处,坐落着拉昂村。村子的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设在丁字路口,是一间面积不大的平房,门前阳光房,里面摆着桌子和长条椅,几个村民坐着喝茶聊天。

“这个服务站是村邮站升级后的站点。”负责人才旦介绍道。2023年,青海省在全省脱贫村设立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公益性岗位,才旦便是该村服务站公益岗人员。屋内靠墙两侧分别摆放着货架,一边货架上摆放着方便面、饮料等商品,另一边整齐地摆放着快递包裹。

这些快递包裹涵盖了邮政EMS、申通、极兔等多家寄递企业。村里人得知快递可以进村后,下单地址就可以直接写到“拉昂村”。

“刚开始,每天只有两三件快递,现在每天有七八十件。”才旦说,他每天要骑着电动自行车往镇上跑两趟,才能把各家企业的快件拉完。

随着寄递网络的健全,农村寄递市场的春水正在被激活。“我们准备给才旦配备一辆电动三轮车,方便他去镇上运送快递。”化隆县极兔网点负责人王德文说。

“才旦家每年种植土豆的收入有三四千元,养着几头黄牛,靠这个养育5个孩子有些困难。现在有了公益岗的收入,手头会宽裕很多。”青海省交通运输厅驻拉昂村第一书记李登元说,公益岗的设立带动了商流,大家来取快递时会顺便买点东西。“公益岗收入足够日常花销。”才旦笑着补充。

“在脱贫村依托公益性岗位开办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这是个双赢的事,让公益性岗位‘活’了起来,既能帮助脱贫户就业增收,又能解决全村快递配送问题,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的快递服务;同时,也畅通了农特产品进城的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新活力。”李登元表示。

国家邮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部分新建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也将在公益性上有所提升。通过鼓励各地设立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优先解决脱贫家庭(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老弱病残群体等就业问题。让服务站和村子的联系更为紧密,让服务站更好、更深扎根乡村的同时,也让村里人真正受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