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降到猪肉价,肉牛养殖何时扭亏为盈?
--









近日,牛肉价格“大跳水”的消息冲上热搜,有的甚至已经降到了猪肉价格的水平。曾经高高在上的“牛魔王”如今呈现“亲民姿态”,真要实现“牛肉自由”了吗?
牛肉价格下跌,并不是这几天才有的事。早在春节前后,牛肉价格就开始“滑坡”。据农业农村部最新监测数据,5月3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61.81元/公斤,比年初每公斤70元的价格下跌了8元左右。在山东、甘肃等一些生鲜市场,牛肉24元/斤、牛排21元/斤,不同部位的牛肉都出现了降价情况。面对价格“大跳水”,不少商家表示,“往年也有过降价的情况,但没有像今年这样时间长、幅度大。”
此轮降价原因,根源还在供需关系的变化。在供应端,目前国内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存栏量明显提升,供应处于充足的情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肉牛出栏5023万头,比上年增长3.8%;牛肉产量753万吨,增长4.8%。同时,本来就比较便宜的进口牛肉价格也出现大幅下跌,2024年前四个月,进口牛肉均价为17.03元/斤,已经低至3年前的水平,这导致进口牛肉消费量增加,也拉低了国内牛肉价格。而在消费端,夏天本就是牛肉消费的淡季,天气炎热,消费者的饮食偏向清淡,对于牛肉需求自然降低。两者叠加,促成了牛肉价格近期的大幅下跌。
价高伤民、价贱伤农,消费者高兴了,养牛户却早已苦不堪言。山东一家中等规模肉牛养殖场负责人介绍,目前活牛价格为每斤11元左右,远远不能覆盖养殖成本,养一头牛得赔2000多元。部分养殖户甚至出现恐慌性抛售心理,希望尽快把活牛卖出去。毕竟在价格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如果卖不出去,一头牛一个月的饲料费还要花600元左右,让他们负担更加沉重。
不过物极必反,养殖户也不必太担心。专家分析,全国牛肉价格将在8月前后产生变化,在明年春节期间能达到高位水平。原因一个是随着天气转凉,人们对高能量牛肉的需求自然升高;再加上前期养殖效益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养牛户的补栏积极性,供应端会相应减少。同时,猪肉价格的小幅回涨,也将缓解后期牛肉价格的下行压力。
面对养殖“寒冬”,养牛户还是要稳定心态,不要恐慌,不要轻易低价出手甩卖、清圈退出。无论牛价高低,将牛养好才是王道!此外,比起远道而来的进口冷冻牛肉,国产牛肉有新鲜、美味的天然优势。一些有条件的养殖企业,与其在价格战中苦苦煎熬,不如把握消费升级的大势,进一步细化和区分消费市场,通过差异化满足市场更多需求,为自己争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