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信息

增强竞争力,国产对虾要做好哪些功课?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6-28
字体:

对虾是全球重要水产养殖品种,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生产国。如今,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对虾消费国,近5年,我国对虾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10.4%,2023年,同比增长12.6%。

2022年,我国对虾进口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进口国。2023年,进口量再创纪录,达到117万吨。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预计,未来每年进口量将维持在100万吨以上。

中国对虾进口量的迅猛增长,引起全球对虾产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10年前,全球最大的虾类进口市场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而现在,中国、美国、欧盟已成为主要市场,占比超过75%。美国和欧盟市场需求趋于稳定,中国市场近年来则增长显著。

曾经的竞争对手演变为合作伙伴。厄瓜多尔是我国第一大对虾进口国,占据中国总进口量的68%。厄瓜多尔水产养殖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当前全球对虾产业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但中国市场依旧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全球对虾主要出口国仍在积极扩大对虾养殖量。印度是我国第二大对虾进口国,2023年对虾养殖产量116万吨,预计2029~2030年对虾养殖产量达到277万吨。越南是中国第三大对虾供应国,越南渔业经济和规划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越南将继续扩大虾类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与此同时,印度尼西亚、泰国、沙特阿拉伯等国家也展现出积极的扩张势头。

目前,全球年养殖产量已达到约650万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为了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竞争优势,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提升对虾质量和养殖效益。例如:升级养殖场,提升技术水平,建立溯源系统,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发展加工业,提高对虾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当前我国对虾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建议重点关注种业振兴、疫病防控与市场消费。”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副站长陈家勇表示,产学研用要整合资源,加快育种突破,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种虾。同时要积极推动对虾无规定水生动物疫病苗种场建设,从源头预防和控制对虾病害,优化养殖模式,加强养殖过程病害防控。

育种创新是对虾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选育,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对虾品种,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品质。

曾经,我国南美白对虾种苗长期依赖进口,种苗供应成为限制其养殖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2010年,国家“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与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合作,研发的“中兴1号”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不仅打破了国外种苗垄断,而且该品种还具备抗白斑病的优良品性。

最近,该基地又传来好消息,他们历时8年科研攻关,通过更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研发的南美白对虾抗弧菌病新品系,已经进入最后的评审阶段,这是我国自主培育南美白对虾品种的又一创新成果。

如今,国内科研人员已经在南美白对虾家系育种几个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表示,其团队查清了与抗病相关的遗传标记与基因,培育出3个对虾新品种,并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了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和品质。

近两年全球对虾市场整体需求放缓,价格大幅下行,2023年全球对虾进口量更是跌至过去三年最低,为377万吨,与此同时对虾生产成本上升,产业链各环节均受到影响。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山大学教授何建国表示,低价可能会成为产业常态,另一方面,饲料、塘租、动保、人工等养殖成本又在上升。“要提高竞争力,对虾产业需要降本提质增效。”何建国建议,实现这一目标要从对虾养殖环境容纳量指标与标准制定入手,通过精准化和标准化的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在流通加工环节,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难题。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刘书成介绍,对虾原料保活保鲜难、流通损耗高,并且绿色高效加工技术薄弱,精深加工程度低,存在产品同质化问题。这些因素导致我国高端、高附加值对虾产品生产困难,制约着对虾产业绿色、高质、健康可持续发展。

要获得竞争优势,还需要把握消费市场需求。据了解,当前对虾消费的主要场景以餐饮为主,家庭消费为辅,并且不同区域的消费需求存在差异,企业需要根据各地市场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产品策略。此外,业内人士认为,生产和供应高品质的活虾,是避开与国际进口对虾竞争的重要方式。

对虾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与国际市场的互通协作。崔和倡议,组建“国际对虾利益共同体”,以对接市场需求,保护对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分享国际市场信息,强化国家间合作交流,建立相互认同的标准与认证,消除市场贸易壁垒,维护各方利益。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