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信息

我国生猪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07-09
字体: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是支撑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十分关注我国猪“芯片”问题。近日,有关“我国种猪都是进口的,地方猪存在灭绝风险”等网络传言不绝于耳。我国生猪种源供给现状如何?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路生,国家生猪体系岗位专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

猪粮安天下。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新中国成立后,生猪产业快速发展,年出栏量从1950年的6000万头增长至目前的7亿多头,满足了国人对猪肉的需求。

当今世界瘦肉型品种有3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由于吃得少、长得快、瘦肉率高,成为全球生猪养殖的当家品种。

黄路生表示,从全球来看,根据本国市场需求对“杜长大”进行本土化选育,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杜长大”以来,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做法类似,实施了本土化选育,特别是2009年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进一步加快了系统选育,从而保障了我国接近90%生猪市场的种源供给。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这些通用的瘦肉型猪品种,培育过程中也集成了中国地方猪品种的优秀基因。而且这些猪种在中国已经繁育了十几代,甚至几十代,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些瘦肉型猪品种和我国地方猪一样,都是我国的猪品种资源。”黄路生认为,把国内的瘦肉型猪品种统称为“洋猪”,造成一种我国缺瘦肉型猪品种的假象,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关于种猪进口的原因,黄路生介绍,当前主流的瘦肉型猪品种选育是全世界育种家共同参与的,引种只是育种手段之一,而不是划分知识产权的标准。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瘦肉型猪品种都一样,各自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近十年来,全国年均进口种猪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进口主要用于扩充血缘和改善种猪性能。目前,我国种猪供给立足国内是有保障的,适当引种有利于国内生猪种业加快追赶国际一流,完全不引也可以,但会影响发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谈及种源安全,黄路生、赵书红均表示,目前我国猪品种、种猪存栏数居世界之最,并不存在断种威胁。

我国猪品种资源丰富,根据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结果,我国既有地方猪品种89个,还有来自全世界主流的6个瘦肉型猪品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生猪养殖逐渐从脂肪型肥猪过渡到瘦肉型猪,由于市场挤压,国内地方猪种养殖数量逐渐减少。但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管理部门对于地方猪品种的保护力度正在逐步加强,地方猪品种保护利用成效明显。

纵观地方猪品种的发展现状,黄路生认为,中国地方猪品种尽管肉质相对较好,但是产肉效率低、成本高,目前只作为瘦肉型猪的补充,满足部分高端消费。从主要畜产品供给方面来看,瘦肉型猪品种是我国生猪养殖业的主体,约占出栏总量的90%。因此,瘦肉型猪育种是我国生猪育种的主要工作,地方品种育种是有益补充。

“当前,国际上瘦肉型猪育种竞争本质上是产肉效率改良速度的竞赛。”赵书红认为,只有针对育种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持续研发投入,对育种理论、技术、模式等进行全面创新,才能真正提高我国生猪育种效率,从而提高我国现有瘦肉型猪的产肉性能。在组织形式上,要合力打造出中国航母级龙头企业,解决我国育种力量分散的问题,再整合最先进的育种技术、人才、资本等有利条件,才能真正实现种猪规模、育种技术、育种人才、研发投入等方面对发达国家生猪种业的全面超越,培育出产肉性能优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系”种猪,全面实现我国生猪种业振兴。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