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20周年,农业农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于7月18日在世界上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浙江省青田县成功举办,习近平主席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早在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作主旨演讲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习近平主席关于人类文明发展中交流互鉴的作用的论断,同样适用于农耕文明的发展,而且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文化交流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农业不仅养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世界农业也同样影响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
例如,中国是稻作农业的起源地,栽培稻和以栽培稻为基础的稻作农业从大约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6000年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产生并逐渐得到发展。此后,稻米从中国长江中下游经华南和西南传到东南亚,到公元前4000-3000年间,中国到东南亚的稻米之路基本形成,到公元前1世纪,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稻米之路全面形成。而在几乎同一时期,中国稻作农业也传入到朝鲜和日本。
中国也是世界农业文明交流的受益地。现有农作物中,至少有50多种来自国外。小麦起源于西亚,大约在距今5000年的时候,经中亚进入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现已成为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
从已经认定的许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中一些颇有意思的现象:许多农业物种和种植养殖技术到了引入国之后,经过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本土性品种、栽培技术和相关的农耕文化。
例如,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葡萄。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葡萄不仅成为中国主要水果之一,种植品种、栽培技术、相关文化等方面也有了很大改变。坐落于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宣化古城的城市传统葡萄园,更是因其独特的牛奶葡萄品种和漏斗架形以及葡萄文化,于2013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再如,茉莉花原产于古罗马帝国,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古波斯、天竺,再之后成为佛教圣花,并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宋代时,福州已是满城茉莉飘香。有意思的是,茉莉花和茶长期同处一地,福州人在北宋时将二者结合起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新茶种——茉莉花茶。作为东西方农耕文化交流融合的最好见证,福建“福州茉莉花与茶文化系统”于2014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又如,茶原产于中国,茶文化也是中国农耕文化向外传播的典型代表。早在隋唐时期,茶种植和饮茶习俗就随着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而传入到朝鲜半岛和日本。“日本静冈传统茶-草复合系统”和“韩国花开传统河东茶农业系统”,因为茶树品种、种植技术、饮茶习俗的本土化改造,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交流互鉴将有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2013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倡议有关遗产地“结对子”,以加强保护与利用的交流合作。2014年7月6日,中法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会暨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在福州举行,中国福州市与法国勃艮第大区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关系,福州茉莉花与茶与勃艮第大区葡萄酒正式牵手。2016年9月8日,江苏兴化市与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签订《农业文化遗产合作交流备忘录》,“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和“墨西哥城奇南帕人工浮岛农业系统”这两个相似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始了保护与发展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日本和韩国是拥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目前分别以22项、15项、7项位居前三位,三国农遗数量占世界总数(86项)的一半以上。不仅如此,2013年10月22日于北京正式成立的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会,已经在中日韩农业文化遗产地成功举办了7届大会,并已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最为成功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平台之一。
中外农业文化遗产交流还有很多,如,2014年起由农业农村部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举办的“南南合作框架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级别培训班”、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文化遗产培训班、泰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保护能力建设研修班……
历史上,交流互鉴推动了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通过交流互鉴,“共同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助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