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浙江杨梅在国外“火”出了圈。浙江台州仙居、丽水青田、宁波慈溪等地生产的杨梅已销售到阿联酋、新加坡、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个头较大的杨梅单颗售价可达10多元人民币,一些顶级品质的杨梅每颗价格甚至高达30多元人民币。据海关统计,今年青田杨梅出口量与去年相比,预计可翻一番。
浙江种植杨梅的历史颇为悠久,青田杨梅的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清末,而声名远播的仙居杨梅、慈溪杨梅,栽培历史更是长达1000余年。在当地杨梅是名副其实的传统产业,这样一个“老”产业为何还能不断拓展新市场,在海外市场的销量节节攀升?这首先要归功于冷链技术的升级。过去,杨梅保鲜时间短,“头日新鲜、次日变色、三日色味皆变”,如今在浙江,不少种植大户在采摘后已有一系列标准化处理流程,经过冷风吹干水分、冷库冷藏降温、冰块锁鲜打包后,杨梅的保鲜期可以达到近30天,为杨梅出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其次,为满足市场对高品质杨梅的需求,一些产区专门组织农技专家推广普及绿色优质高效技术,加上种植户们的精细管控,杨梅优果率大大提高。不仅如此,从采摘分级到包装运输,杨梅的品控体系也更为严格,为出口攒足了底气。再加上当地海关“量身定制”的通关方案,杨梅得以高效“出海”。
除了上述技术层面的直接原因,杨梅这个“老”产业能够焕发“新”生机,更有当地产业发展理念的深层影响。当前,很多地方会因为缺乏热门产业入驻而苦恼,总觉得产业发展得不好,都是由于传统产业的“拖累”,换个赛道发展时下热门的新产业就好了。甚至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本地特色和市场需求,盲目引进热门产业。原有产业还没发展好,就追着所谓的“市场热度”转而发展新产业,待落地后却发现消费者的热情已经过去,热门产业又改换了人家,最后落得“两头空”。以前几年在国内市场颇受欢迎的阳光玫瑰葡萄为例,有些种植户看到其市场热度,不管本地自然条件是否适合种植这一品种,也不论自身种植技术、品控管理等是否跟得上,盲目跟风种植扩产,南到云南、广东、广西,北到东北地区的辽宁,都可以看到阳光玫瑰葡萄的身影,然而品质却参差不齐。不仅消费者觉得产品“越来越不好吃了”,一些后进入市场的种植户也没赚到理想的收益。
其实从长远来看,所谓的冷门和热门在经济活动中从来都是相对的。现实情况是,求奇而行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带来一定效果,长此以往终会因不适宜而功亏一篑。相反,坚守并深挖本地特色产业,往往能够收获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和经济效益。拿杨梅来说,有的农户改种了时兴的“洋水果”,结果一算账,还不如把杨梅种好、种精赚得多。一个品牌的形成是经历了时间积淀的。在各地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像杨梅这样看似不太起眼的传统产业。对于这些产业,是简单地以新产业取而代之,还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改造提升,考验着当地政府和经营主体的长远眼光和判断力。事实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传统产业,往往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只要发掘得当,就能焕发新的生机。发展产业要有定力,不能一味追求新奇和热度,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关键在于在选准产业的基础上,发掘并利用这些本土特色,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
当然,坚持一个老产业,不是说就要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产业选择要因地制宜,产业发展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要在“看准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方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技术人才等优势,找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的切入点,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品牌,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杨梅的成功“出海”,就是通过挖掘杨梅的独特价值和市场潜力,结合现代科技进行产品创新,同时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成功打开了国际市场。
守正创新,做好“本手”之后方能出“妙手”,这是杨梅的“出圈”之道,也是传统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应该遵循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持久竞争力的产业品牌,为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