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饥饿问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近些年来积极应对,国民隐性饥饿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8月7日,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联合编著的《中国居民隐性饥饿问题现状、挑战与应对》正式发布。本报告总结了隐性饥饿问题的概念内涵、世界各国隐性饥饿现状、中国应对隐性饥饿的重要举措和成就、目前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应对策略建议,旨在更好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隐性饥饿,是指机体由于营养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种维生素及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或同时存在其他营养成分的过度摄入,从而产生隐蔽性营养需求的饥饿症状,是营养不良的典型表现之一。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强调,“隐性饥饿”是导致中国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脑卒中、慢性肾脏病患者越多的重要原因。
该报告第一作者、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刘锐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隐性饥饿问题的应对上取得了重大进展,在食物供应能力和膳食消费结构上均有提升优化,城乡居民人均宏量和微量营养素的摄入均有所改善,与营养素相关的慢性病预防控制也逐渐得到加强,农业食物系统转型升级,营养导向农业蓬勃发展。
营养导向农业是为应对人口增长背景下营养不足、营养过剩和隐性饥饿问题的农业模式,发展营养导向农业,是应对隐性饥饿问题的重要协同举措。2017年,世界粮农组织FAO给出的概念界定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即“营养导向农业是一种以可持续的方式满足居民膳食需求的新型农业范式或方案,旨在确保生产量足质优且价格合理、营养丰富、文化适宜、安全的各种食物,营养和健康是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
报告中指出,中国居民隐性饥饿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一是食物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不平衡,二是食物消费和营养素摄入结构不均衡,三是城乡人群之间营养状况发展不平衡,四是重点人群营养状况发展不均衡,五是食物需求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
针对居民隐性饥饿的问题,报告提出六点建议:推进食物营养与健康知识的全面普及,推进居民营养健康普查和营养干预,推进营养导向型农业技术创新和标准建设,推进食物营养政策法规的健全实施,推进食养理念普及和食药同源等产品开发,推进智慧型生产及电商供应链一体化发展。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