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的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如何解决数亿人的吃饭问题,无疑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最大考验。
75年来,从废墟中起步的中国农业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世界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俄总理定期会晤、中德总理年度磋商等政府间重要双边机制,到东盟与中日韩农业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等多边机制,我国农业国际合作机制日益健全;
从担任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主席国,到主持审定3600多项农药残留法典标准,再到成功突破茶叶等优势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我国在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中话语权不断提升;
从两任中国国家领导人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最高荣誉——“农民”奖章,到3位中国专家获得“世界粮食奖”,我国的“三农”发展成就及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命运与共的大趋势,把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必由之路”的历史规律,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站在新起点。
进出口农产品从单一到多元——
引进来:中国市场世界共享
1949年12月,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所携带的国礼是一车皮的江西蜜橘加一车皮的山东大葱,这大概算得上新中国最早出口的农产品。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农业贸易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占全国出口的比重一度高达80%,直至1978年仍然达到62.6%。农产品出口,为新中国初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激活一池春水。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的农产品关税降至15.2%,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按照世贸规则调整完善了农产品进出口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共享大市场机遇。2001-2023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79.0亿美元增长至3330.3亿美元,扩大了10.9倍,成为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也是大豆、食糖、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全球最大买家。
自2018年以来,年年举办、从未爽约、“越办越好”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已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这是中国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是中国与世界的亲密拥抱。过去六年,食品及农产品展区始终是进博会上参展企业最多、来源最广、人气最旺的展区。贝宁的菠萝、坦桑尼亚的辣椒、肯尼亚的海鲜……来自世界各地的优质农产品不断通过进博会进入中国百姓的餐盘。
除了农产品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还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水晶梨、红富士苹果、波尔山羊、西门塔尔牛、白羽肉鸡……这些如今国人司空见惯的农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改良的优质品种。经测算,国际合作使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时间平均缩短10~15年,节约研发经费30%~50%,引进的国际农、牧、渔业先进技术几乎囊括了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加工的所有环节。
从引资引技引智到共商共建共享——
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蓬勃发展
1954年底,前苏联援助建立的大型谷物农场——友谊农场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落地,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化从这里起步,精准化农业从这里先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粮食生产基本实现自给,但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依然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银行、日本、德国、欧盟等为中国农业提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智力援助支持。
地膜覆盖、滴灌技术、机械化养鸡、网箱养鱼、温室大棚、农用飞机……承载了我国农业国际合作75年的累累硕果。
2012年初,黑龙江农垦总局牡丹江分局在俄罗斯建设的“新友谊农场”正式成立,当年农场内大豆和玉米平均单产分别比俄罗斯当地单产高出100公斤和300公斤。北大荒现代化大农机与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给这片荒芜却肥沃的土地带来了沉甸甸的收获,也在半个多世纪后续写了中俄农业合作的新篇章。
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30亿美元收购全球领先的种业和植保公司先正达,创下中国企业海外单笔收购金额最高纪录。
黑龙江农垦在俄罗斯建设“新友谊农场”,中化集团的海外并购,都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缩影。加入世贸组织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了强大新动能,我国农业从注重“引进来”发展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双轮驱动,步伐不断加大,模式不断创新,为我国农业优势产能拓展了更大空间,与东道国实现了互利共赢。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在黑海地区和中亚地区投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在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延伸乳业链条,促进东南亚地区稻米贸易。中资企业立足“一带一路”等国家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贸易和投资合作,带动相关国家融入世界市场。
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达到302亿美元,解决当地就业18万人,在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010家。截至2021年,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对外投资存量140.2亿美元,占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总量的51.7%;投资领域逐步扩展到覆盖生产、初深加工、物流、仓储及销售等各环节,农业“走出去”逐步向全产业链构建阶段迈进。
从受援国到主要援助国——
对外援助:彰显大国担当
曾几何时,喝牛奶在中国是件奢侈的事儿。
1949年,我国奶类总产量21.7万吨,人均奶类占有量0.4千克。按照现在一般一盒牛奶250克的重量来换算,1949年一个人一年的奶类占有量还不及现在的两盒牛奶。
1983年以来,中国接受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的无偿援助,实施了五期历时20余年的奶类项目,这是我国农业领域内援助规模最大、地区最广泛、时间最长的开发性项目。依托奶类项目,蒙牛、伊利、光明、三元等一批大型奶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奶业的发展和人民食品消费结构的调整。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优惠贷款超过120亿美元;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实施了200多个援助项目,援助总额达600多万美元;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74个无偿援助项目,价值10亿多美元。这些贷款和援助资金成为当时农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来源,对推动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5年底,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宣布停止对华粮食援助,其理由是:中国政府在解决贫困人口温饱方面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不再需要联合国的援助。知恩图报、兼济天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年,中国就以57.7万吨的援助总量,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方。而这只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方式。
援布隆迪高级农业专家组利用中国扶贫经验,创新“生产性投入基金发展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布试点建设了“第一个援布水稻技术减贫示范村”,专家组累计带动示范村134户种植杂交稻237公顷,户均季增收985美元,已帮助该村村民全部脱贫。布隆迪总统恩达伊施米耶3次视察援布农业项目,多次对中国政府表达感激之情,布政府还将“依靠援布农业组水稻高产技术助布减贫”列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
这样的例子在非洲大地以及全球许多欠发达地区不胜枚举。此外,中国一直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截至目前,中国向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亿美元,还向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国派出了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1953年开始,我国向一些发展中国家提供农业援助。20世纪60年代末,先后向亚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提供农业援助。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逐步扩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及国际机构的往来。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与全球140多个国家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与60多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农业合作机制。
75年筚路蓝缕,75年风雨兼程。如今,中国农业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国农业国际合作的深度、广度、速度和力度不断拓展加强。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解决发展难题的同时,将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减贫事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农业国际合作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期,援助在农业国际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特别是农业援助的重要合作对象,中国政府主要向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农业援助,先后帮助非洲国家实施了近180个农业项目。
探索调整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农业国际合作从单纯的利他行为开始向互利共赢转变,农业国际合作的相关政策进行系列调整,对外政策的基本点之一就是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并且更加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合作途径和方式上更加多样。中国农业国际合作在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而更加注重务实合作,合作的理念愈加注重合作共赢和可持续性发展。
深化发展阶段
自2000年至2012年,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多双边合作机制的建立,农业国际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逐步成长为全球重要的农业贸易大国和农业投资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稳步扩大,据统计,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额由2000年的242.8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7.7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业对外投资由2007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4.6亿美元,直接和间接带动东道国数十万人就业。
参与全球农业治理阶段
自2013年至今,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总体方向更多地体现出对全球农业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关注,呈现出全面推进、多角度发力的特点,在农业贸易和投资领域取得较快发展。不断提高农业领域对外开放程度,吸引外资投入中国农业领域。积极开展农业对外投资和贸易活动,扩大农业对外合作与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