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土壤三普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如期完成
“土壤普查是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类型、土壤质量、土壤利用及其潜力的调查,是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工作。”12月5日,在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来临之际,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阶段性进展成效(以下简称“土壤三普”),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副司长杨鹏在会上表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开展过两次全国土壤普查。但社会快速发展,我国土壤资源利用方式、规模和强度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二次普查的数据已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当前土壤资源和土壤质量的实际情况。2022年,土壤三普正式启动,计划用四年时间,重点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开展一次“全面体检”。自此,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进度服从质量的原则,组织了3万余家单位40余万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个县,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验。2022年,完成技术规程制定、工作平台构建、外业采样点规划布局,并选择88个县开展试点工作;2023-2024年,全面铺开,2024年11月15日,最后一个采样点顺利收工,外业调查采样任务如期圆满完成,共采集样点287.2万个,采集样品311万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内业测试化验进度达到88%,为土壤科学利用、改良培肥、保护管理等提供基础支撑,为经济社会生态建设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发布会上,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介绍,土壤普查不是对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进行调查,而是用一个采样点的土壤性状来代表类似的一片区域。土壤三普是在充分继承历史普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统一构建集土壤类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等于一体的电子化工作底图,结合土壤空间分布规律,在底图上精准布设287.2万个样点,表层样点279.3万个,典型剖面样点7.9万个。其中在耕地、园地布的点比林地草地密度大,耕地样点占比74.5%。
据介绍,土壤三普将形成包括数据成果、数字化图件成果、文字成果、数据库成果、样本库成果五大系列成果,国家、省、市、县各个层级上都有一套,以满足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的生产应用和土壤资源管理需求。
关于成果转化利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张佳宝介绍,一是为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耕地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可以帮助优化农用地布局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水土光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指导地方形成土特产区土壤专题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质量控制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线。土壤普查涉及面广、环节多、专业性强,杨鹏介绍,为确保样点代表性、过程规范性、信息准确性,建立了普查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普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将质量控制贯彻到土壤三普全链条全过程。同时,对于普查质控中发现质量不合格的样点,采取了重新采样、重新测试、重新审核等整改措施,确保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