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要“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未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更加畅通,以农文旅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乡村产业将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农文旅融合不仅能够为乡村提供新的经济发展空间,也能够满足城市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城市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消费主体,在乡村获得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独特文化体验的同时,将有力促进乡村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当前,乡村农文旅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一是有的地方在没有充分考虑自身自然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的情况下,盲目发展旅游产业,容易造成资源闲置甚至浪费。二是一些投资者急于见到成效,只是简单将城市或其他地方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复制粘贴,而忽略了当地乡村特有的资源、社会和文化特色,结果造成文化旅游内容同质化程度高,无法对游客形成吸引力。三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甚至在建设时侵害农民利益。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农文旅结合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需要对当地自然、经济和社会基础进行充分研判,对产业发展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进。
首先,尊重农民主体性地位,通过推进农民组织化带动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探索多元有效的利益分配和共享机制,以经营收入为基础、以社会关系为纽带,促进形成具有凝聚力的农民组织。在治理规则方面,不仅可以通过外部制度规则的嵌入来回应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更要重视乡村内部的人情、关系和伦理,有效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经营主体方面,需着力培育包括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内的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政策、资金等优惠举措,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条件,开发服务产品。
其次,抓住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积极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回流。为了更好地吸引人才下乡返乡,需要在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基础上,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使乡村不仅吸引到而且能留住下乡资金、技术和人才。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既要引导乡村本土人才参与,也要吸引鼓励返乡下乡青年、“新农人”“头雁”等群体运用自身知识和技能开展农文旅融合的实践探索,挖掘地方知识,联结本土资源,引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经验,实现城乡要素流动通畅。
最后,以数字技术创新农文旅融合方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不断探索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乡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新形式。如通过数字赋能,利用特色农业资源吸引游客参与农事体验活动,通过文创和手工艺产品开发、传统节庆和民俗表演等创新文化活动体验形式,打造集农业生产、文化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多业态田园综合体。将技术创新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平台管理、特色农业和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广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放在首位,坚定生态理念,将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运用于乡村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中。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