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信息

护好用好19亿亩耕地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4-12-31
字体: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根据2023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面积19.29亿亩;持续多年的耕地“南减北增”开始转为“南北双增”。

耕地总量有所增加,区域布局有所优化,无疑是大好事。不过,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农情依然没有改变。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复杂的农产品供求形势,更要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耕地资源。

尽管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我们对耕地的依赖程度丝毫未减。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23年进口粮食1.62亿吨,占国内粮食总产量23.3%;2024年前11个月进口粮食1.47亿吨,同比增长3.1%。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尽管人均口粮消费将稳中略降,但饲料和工业转化用粮消费将继续增加。今后粮食供求依然是紧平衡,且将越来越紧。可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能丝毫松懈,而耕地就是粮食的主要来源。

有人说,现在提倡大食物观,耕地只要用于生产食物就行了。其实,大食物观不是要在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之间做选择,也不是说要在耕地里挖塘养鱼、在高标准农田上建养殖场、在永久基本农田中种果树。落实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恰恰要在耕地之外想办法,跳出耕地做文章。在科学利用耕地的基础上,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更广阔的资源空间,既满足多元需求,又减轻耕地压力。

回顾2024年,耕地是中央一系列重要会议的关键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保障耕地用于种植基本农作物管理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政策的思路很清晰,传递的信号很明确,就是耕地农用、良田粮用。各地要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分类推进撂荒地治理。

遏制“非农化”主要靠行政措施和法律手段。近日,公安部、自然资源部公布4起非法占用农用地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分别涉及违法占用耕地挖砂取土、修建房屋、挖塘养鱼、建设旅游项目,造成耕地种植条件严重毁坏,案件均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用“长牙齿”措施保护耕地,意味着要严格控制各类占用耕地行为,坚决纠正耕地“非农化”行为。

防止“非粮化”要更多靠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法律规定,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整治“非粮化”,不是说种菜的要改种粮食,而是现有的规模化种粮优质耕地要稳住。要确定基本农作物目录,建立耕地种植用途监测体系,让农民知道什么地块能种什么。强化政策支持,让农民愿意种粮。农民生产的出发点是有利可图。对需要优先保障的农产品应给予生产者政策倾斜,把国家的优先序变成农民的优先序。治理“非粮化”,既涉及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又涉及农民利益和农村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要适当留出过渡期,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来回“拉抽屉”。

护好用好耕地,既要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也要防止撂荒等耕地资源隐形浪费。专家分析,撂荒超过3年的耕地,基本就不能再耕种了,这是对耕地资源的一大浪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统筹利用好撂荒地。支持农民对撂荒地开展地力培肥,逐步恢复地力和产出水平。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等逐步解决农地细碎化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也能减少耕地撂荒。

田好一半谷,地好一半福。在耕地保护和利用上,各地要拿出更多实招。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