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移风易俗,是一项兼具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外部因素的推动,而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则更为根本。在城乡中国背景下,乡村内生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各类村民自治组织。近些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内生动力被发现、被培育,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不竭动力。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移风易俗归根结底要依靠村民的认可和带动。乡村内生动力来源于村民,他们扎根乡村,能发挥“人熟、地熟、事熟”优势,面对移风易俗时产生的矛盾纠纷,能够更快协调各方利益,解决问题,增进村民间的理解信任。另一方面,村民的主动参与,也能增强其责任感和积极性,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治理的能力和信心。
移风易俗,殊为不易,要讲方法善引导,重仪式有人情。只有因地制宜挖掘、培育、运用好乡村的内生动力,让村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进来,同时坚持疏堵结合,协同推进,才能让文明新风润泽每一寸乡野大地。在湖南茶陵县龙匣村,“一斤肉价随礼”的风俗,近期受到广泛关注。这种简便易行的做法,让村民免去了“人情债”负担,让邻里情更简单纯粹,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弘扬。乡村的特有文化是村民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纽带,能够凝心聚力,有助于移风易俗。在此项风俗形成过程中,该村的自治组织——老年协会协助制定了具有可行性的标准,因势利导,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革除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需要多方合力。如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企业、文艺工作者等,都是激发、培育乡村内生动力的有力力量。他们深入乡村,开展文艺演出、培育农民歌唱团等,精准对接农民的文化需求,帮助村民找到本村推行移风易俗的有效着力点,再加上社会的持续倡导,那么喜事新办、白事简办、人情适度的新风正气,就有可能从一起个例变成潮流趋势。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