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期在基层采访发现,西部某县水利、发改、文旅、林草、交通、自然资源等多个职能部门领导均因工作原因身背处分,有的干部甚至身背多个处分。到了年底,干部之间甚至相互调侃:“没有背处分的干部要请大家吃饭。”像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并不罕见。
有权必有责,失责必问责。这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保障。但一些地方却将问责当“法宝”,习惯以问责处分来推动工作,导致对基层问责泛化,基层干部承受较大的任务压力和问责风险,一些基层干部背着处分干事,“戴罪立功”“负荆前行”现象较为突出。
对基层问责泛化突出表现为,出问题的原因不全在基层,甚至不在基层,问责时却“眼睛向下”。西部某市在督导河湖长制落实情况时,发现某镇内工厂废弃设施堵塞河道,影响行洪安全,市级部门立即向镇里反馈问题,责令督促整改,镇里分管环保工作的负责人因此受到处分。然而,相关问题乡镇早在一年前就向上级部门汇报申请过,上级多个职能部门均知情,但没有行动;镇里想处理,但没钱没权,导致事情久拖不决,直到被督查整改。
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才是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主体单位,乡镇及时排查上报问题已经履职尽责,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责乡镇干部有失公允。一些基层干部直言,这样的问责就是给“上面”一个交代,出了问题必须处理人,基层干部就成了“背锅侠”。
出现问题就处理基层干部,看似严厉,实际上是官僚主义的体现。少数上级主管部门通过层层下压工作职能,将一些职责任务转移给基层,有些职能“要么在省厅,要么在基层”,中间部门成为“二传手”,导致基层承接许多本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干了没功,不干被罚,陷入“资源权力少、责任任务多”的尴尬处境。这不仅使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没有“安全感”,有的变得“麻木躺平”,干部的创新活力和责任担当也受到影响。有干部表示,现在的工作“干得越多,错得越多”。
有基层干部认为,“干活就犯错,‘躺平’干部反而能‘躺赢’”,因为一旦受到处分,提拔任用会有“影响期”。少数基层干部因此过分“爱惜羽毛”,面对问题“打太极”“踢皮球”,干事首先考虑要不要担责,稍有风险的坚决不干。有干部反映,越是在工作中“四面不挨”的“老油条”,越是少犯错,有机会时反而容易抓住;而因为干事背上处分的干部,可能错过发展黄金期,逐渐被边缘化。有干部坦言,有时哪怕处分不合理,只要影响不是特别大,自己基本不敢申诉,只能“照单全收”。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严肃问责、规范问责、精准问责、慎重问责,真正起到问责一个、警醒一片的效果。基层干部期待,这一规定要求更快落地见效。
首先,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工作责任和负责范围,完善权责分明的问责链条,做到精准问责,不能一问责就“眼睛向下”,让基层背上不该背的处分。建立更加有效的纠错机制,发现不合理处分时,及时纠正,不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
其次,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论能力,让真正能干事、肯干事的干部得到成长进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干部考核机制,不能仅通过问责的方式来推动工作,要进一步落实细化“三个区分开来”,给基层干部创造一个宽松有活力的干事创业环境,让基层从“负荆前行”到轻装上阵。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