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农业领域与会代表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许,极大鼓舞了干劲、提振了发展信心,必将有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今天的局面十分不易。”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深有感触。他回忆起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听取他的发言后,总书记强调,民营企业成长在中国希望的田野上。开始是一片荒芜的田野,在夹缝中求生存。中国走出了一条民营企业发展的道路,何其艰难!这也恰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筚路蓝缕开出的一条路。
4年多时间过去,民营企业进步了,科技企业成长了,不仅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成绩斐然,传统行业的很多民企也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和发展道路。“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民营企业依旧面临一定挑战。”刘永好坦言,“这次的座谈会上,总书记为民营企业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这让我们深受鼓舞,也充满了干劲。”刘永好说,“我们要珍惜国家的好政策,在复杂局面下不畏难、更不躺平,继续努力拼搏,推动企业更好地转型发展。”
座谈会后,总书记和参会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亲切握手交流。刘永好回忆,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说,“让农民挑上‘金扁担’好啊,你们养猪也养得好。”“这让我回想起总书记所讲述的‘金扁担’的故事。当年,农民谈起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境界更高的愿望就是,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这个‘金扁担’就是农业现代化。一直以来,让农民挑上‘金扁担’,让农业实现现代化,都是我们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刘永好说。
这些年,新希望一直用新质生产力武装传统农牧业,先后投入400多亿元推动转型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大战略,在“猪芯片”“鸭芯片”上寻求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目前,新希望的猪育种不仅局部实现和国际水准对标,还在发展和培育更高品质的川香猪、藏香猪等本土猪种上做布局,以满足老百姓对更好口味和更高品质的要求。”刘永好说,“我们做农牧食品,就是要持续满足老百姓消费升级后对‘新鲜’的需求。为了‘鲜到底’,我们组建了专业的冷链物流企业,通过数据积累和人工智能模型,打造新型平台,尽可能降低物流成本。”
“作为一家与农民和广大消费者密切相连的民营企业,新希望将始终遵循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刘永好说。
坚定民族种业发展信心
“作为我国民族种业的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座谈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名誉董事长李登海说,作为一名长期扎根农业科技一线的育种专家,他对种业振兴的责任感更加强烈。
李登海说,座谈会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坚定支持,明确了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我们对今后发展民族种业充满了希望、坚定了信心”。
“国家将继续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李登海认为,这表明民营企业将在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为长期致力于我国杂交玉米高产品种选育研发创新的领军团队,这给我们提供了承担国家项目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报效祖国的志向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
李登海说,总书记指明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遵循的守则,这是对民营企业的最大关心和关怀。这次会议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加有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落实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总书记对民族种业发展的要求,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创新团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供优良高产杂交玉米品种。”李登海信心满满地说。
为端稳“肉盘子”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党和国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将一以贯之坚持和落实,不能变,也不会变。这为我们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传递出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支持的信号。”现场聆听总书记的讲话,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倍感振奋。
秦英林说:“总书记的讲话既体现了国家对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和期望,也展现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更指出了下一步民营企业的重要使命,这给民营企业增强了信心和动力。”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这为民营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秦英林认为,民营企业要坚守主业、做强实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和猪肉消费国,生猪产业发展对保障猪肉供应、端好“肉盘子”、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老百姓不仅满足有肉吃,还要吃得好。面对消费升级,保障猪肉供应是养猪产业发展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发展,牧原已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加工于一体的猪肉产业链。2024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向社会供应高品质猪肉580万吨,为端稳中国“肉盘子”贡献力量。
“养猪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技术很前沿,迈入新时代,创新要跟上。”回顾牧原的发展历程,秦英林认为,养猪要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新路,不能走老路。
对标先进国家,中国养猪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秦英林认为,智慧赋能是赶超国际水平的发力点,要以技术创新推进养猪智能化升级,实现效率更高、品质更好、成本更低,创造更大价值。
秦英林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推进养猪技术创新,持续端牢中国“肉盘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