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要闻信息

“村字号”频闪光,“土味”浪潮魅力何在

--

日期: 2025-11-05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杨湛菲 张博文 王泽昊

近年来,从“村BA”“村超”,到“村晚”“村厨”,一系列带着泥土气息的“村字号”文体活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近日,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发布的《全国“村字号”文体活动情况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农村累计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超过220万场,其中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超过2200场;“村字号”文体活动类型多达24种。

这股源自田埂乡野的“土味”浪潮,魅力何在?“顶流”背后的密码是什么?

从乡土乐趣到全民盛宴

“没想到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农活动作,也能变成这么好看的舞蹈!”“这些舞蹈里全是我们的生活日常,看着特别亲切”……

重庆涪陵一场“村舞”选拔赛上,现场观众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参赛村民身着特色服饰,将对土地的热爱、对丰收的喜悦融入自编自导的原创舞蹈中,熟悉的农耕生活焕发出别样魅力。

报告显示,2024年,农民文体活动参与率超七成。在多样的“村字号”中,农民不再是台下的“看客”,而是台上的“主角”。

“村字号”聚了人气,更活了经济。四川雅安“村跑”赛事期间周边酒店入住率达80%;浙江安吉截至去年底拥有乡村咖啡馆300多家,撬动富民产业1.21亿元;湖南保靖举行村厨村艺大晒活动,带动旅游收入40.8亿元……

“‘村字号’不仅解决了‘如何富起来’的问题,更回答了‘富起来之后如何活得更有价值’。”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曲甜说。

为何“圈粉”无数

“村字号”的走红并非偶然。在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下,广大农民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被激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不断释放。

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坚强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十四五”期间,网络浏览量破10万次的“村字号”累计举办近8000场,逐年增加趋势明显。

专家指出,一些乡土文体活动在很多地方盛行已久,近些年通过互联网传播才得以突破地域、交通等条件限制,从现实中的“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

农民主体性是根本动力。“越来越多村民在富足后向往充实的精神生活,人们渴望在乡村舞台上跳出对生活的热爱、唱出对家乡的自豪。昂扬向上的精气神,是‘村字号’得以涌现的深厚土壤。”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王海侠说。

文化基因是最硬底气。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记者采访观察到,“村字号”满足了这种源自土地的情感需求:民族服饰、地方戏曲、特色饮食等元素的融入,为农村和城市居民提供了独特的精神体验和文化认同。

此外,业内人士分析,越来越多的乡村把“村”叫出了骄傲、叫出了品牌,源于一种内生的文化自信。地方文化、传统民俗与流行文化融合起来,成为极具吸引力的“诗和远方”。

让“流量”变“留量”

如何推动“村字号”从“一时火”转向“长久红”?

文艺与体育活动存在一定的专业性,开展活动离不开具备相应能力的人才。例如,办“村戏”需要懂戏曲、能表演的人员,组织体育比赛需要具备基础裁判知识的人员。

浙江等地推进“非遗工坊”培育计划;“乡村文化体育活动策划人”专题培训班等正在实践。“城市的资金、技术与人才等优质资源下沉,可与乡村特色资源深度结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动能。”王海侠说。

伴随“村字号”火起来,如何避免内容跟风、趋同现象?“可将本地特色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活动之中;还可鼓励相邻的村镇联合打造‘文化片区’,各村分别培育特色节目或项目,轮流展演,形成资源互补、精彩纷呈的良好局面。”曲甜说。

近年来,一些因“村字号”文体活动走红的“明星村”商业化趋势显著。对此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村委会主任岑江龙认为:“把原汁原味的村字‘招牌’保留好、发展好,要持续探索一条因地制宜的农体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据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