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间谍盯上了我们的“芯片”
--
警惕!间谍盯上了我们的“芯片”
--
国家安全部11月3日披露了两起境外间谍窃取我国种子机密的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两起案例,一起是境外间谍以“合作制种”为名、高额报酬为饵,诱使境内人员朱某某非法提供亲本种子;另一起是某国领馆人员组织农业、生物等专业人员,以“走访调查”为幌子,违规探查我国重要农作物的产量与储备。这些窃密行为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尤其是亲本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重要的种质资源,严禁向外出售。一旦失守,将带来三重深远危害。
其一,直接窃取科研果实,导致巨大投入付诸东流。一个优良亲本的培育,往往需要科研人员耗费数年心血与巨额资金。被窃取意味着我们最核心的品种优势瞬间丧失,等于替他人作“嫁衣”。
其二,引发知识产权陷阱,绞杀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境外公司利用窃取的亲本,培育出新的品种,抢先注册国际专利。届时,我们自主研发的品种反而可能在出口时被诉侵权,出口受阻,甚至在国内也可能陷入“李鬼告李逵”的司法泥潭。
其三,产生的深远危害还在于可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每一个亲本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新型病害等未知挑战的重要资源,一旦流失,当我们需要特定基因来培育新品种时,反而要向他人获取,这将使国家粮食安全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
面对田野间出没的谍影,我们必须祭出雷霆手段,构建一张全方位、无死角的安全防护网。
首要的是强力惩戒,形成高压震慑。执法部门必须持续重拳出击,对一切窃取种质资源、泄露粮食敏感数据的行为严惩不贷、形成震慑。相关部门要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管机制,堵住制度漏洞。同时,还要发动群众,构筑人民防线。广大农民、合作社社员、乡镇网格员最熟悉乡情田况,是守护田野的“前沿哨兵”。要引导他们成为种子安全“吹哨人”,让任何可疑人员在农村天地中无所遁形。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其他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