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深山小村凭啥长出千万级产业
--
深夜,“夜猫子”农家乐里依然灶火通红。送走最后一拨客人,老板娘郝改珍终于得空歇口气。
和她一样,这几年选择从大城市回村的人越来越多:试种木耳的“新农人”、玩转电商的“00后”,还有外地美食主播、清华美院师生……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到山西中阳县暖泉镇弓阳村扎下了根。
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吕梁山深处无人问津的“空壳新村”,年轻人纷纷逃离;如今,这里长出1800多万产值的黑木耳产业,咖啡馆、露营基地、儿童乐园点缀其间,成为城里人争相打卡的“宝藏目的地”。
从脱贫到出圈,这个普通山村做对了什么?它的逆袭密码,或许正是万千乡村苦苦寻找的振兴答案。
选对路子,不愁没有出路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考察时的讲话
8年前,当第一台挖掘机开进新村,他也是这般心潮澎湃。那是2017年,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弓阳村建起了百亩移民新村,122栋院落式民居拔地而起。次年,村民全部回迁,有老人摩挲着崭新的家具:“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样的新家!”
喜悦之余,忧虑随之而来:凭空“长”出的新村,产业怎么搞,饭钱哪里找?难道只是换个地方继续走过去的老路吗?彼时,没人能给出答案。全村人的目光,不约而同投向了村“两委”。
郭士锋带着村干部,一趟一趟往外跑,看典型、学经验,磨烂了鞋底,心里渐渐有了盘算:看区位,新村位于棋盘山南麓、南川河源头,1个小时车程内即可到达包括中阳在内的4个县城,村里有上顶山自然风景区,文旅潜力可观;看气候,这里海拔高、冷凉湿润,植被覆盖率超85%,是吕梁山区少有的“天然氧吧”。
“看”得越多,信心越足:只要选对路子,就不愁没有出路!
2017年,弓阳摘了贫困帽子。为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中阳县加大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想方设法引来社会力量帮扶。在弓阳村,引进山西耀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落地20兆瓦光伏项目。
阳光洒向荒坡、屋顶,也照亮了村集体经济的账本——曾经的“空壳村”第一次有了稳定收入。这笔收益优先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困难户年均增收8000元。
在新兴产业站稳之前,传统产业不能丢。弓阳一直有养牛的传统,只是养法变了。“现在规模更大、饲养更精细,村里建了好几个养殖场,方便我们散户把牛送过去统一管理,省心又省力。”段玉海从父亲手里接过的11头牛,如今已扩繁到80多头。像他这样的养牛户,全村还有30多家。
2020年,中阳县大力推广黑木耳产业,提供种植奖补、贴息贷款和保险优惠。消息传来,弓阳看到了新机会:做菌棒、养木耳、摘木耳都需要人力,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丰富业态,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毕竟,单靠光伏和养牛,难以走出“空心化”困境。
村“两委”迅速协调建设木耳基地,配套变压器、深水井等设施,发动村民试种。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王建军站了出来带头搞种植。“说实话,第一次种木耳,我心里也直打鼓。”他跟着县里请来的东北技术员学,生怕看错一眼、走错一步。没想到当年行情好,一出手就挣了12万元。5年间,他的种植规模从7万棒发展到28万棒。
寒凉湿冷的气候,曾经是生存的枷锁,如今却成为木耳种植的机遇。今年,弓阳村黑木耳种植规模达720万棒,占全县1/10,带动1000多人就业,实现产值1800余万元。
如果说早期产业更多依赖政策“滴灌”,那么今天的弓阳已蓄满内力,进入自我演进、迭代阶段。山坡光伏、草甸牛群、大棚木耳、古朴民居……一块块看似零散的产业“拼图”,正聚合成一幅农文旅融合的完整图景。乡村蕴藏的丰富资源与多元价值,被重新看见、不断激活。
2023年起,弓阳村依托上顶山自然风光,兴建民俗小院、儿童乐园、露营基地,开发徒步、登山、自行车赛事等户外项目,木耳采摘、农家餐饮、特色民宿等新业态蓬勃兴起,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今年1月,弓阳作为吕梁市1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之一,成功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真正的机会,就在家乡
“请乡亲们同党中央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新村考察时的讲话
离开弓阳的那一天,郝改珍没有回头。
那些年,她一个人在城里打拼,学护理、做护工、摆小摊、卖小吃……再苦再累,也从未动过回村的念头。
直到2021年,她察觉弓阳变了。村里有人种木耳“发了财”,城里有人专程赶来,只为看一眼她再熟悉不过的山水。那一刻,她心动了:也许,真正的机会就在家乡。
郝改珍回来了。她试种木耳,但打下的井不出水,赔了;尝试租大棚,人工跟不上,又亏了。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倔强的她不肯认输,转身摆起熟悉的小吃摊,开办村里第一家农家乐“夜猫子”。
“夜猫子嘛,就是不怕累、能熬。游客待到多晚,就干到多晚,我总是村里最后一个收摊的。”颠勺的手掌磨出厚茧,她也舍不得休息。一个旺季下来,毛收入六七万元——这一次,她成功了。
今年“五一”到“十一”,弓阳持续“升温”:白天,观光电瓶车往来穿梭,游客漫步院落小巷,儿童乐园里满是欢声笑语。夜晚,露营基地搭起帐篷,篝火映照舞动的身影,抬头是璀璨星河,耳边是动感音乐——整个山村,仿佛沉浸在一场永不落幕的嘉年华中。
古老的吕梁大地上,昔日的沉寂正被蓬勃的生机打破。乡村不再是沉默的背景板,而是走向前台的大舞台。周末游火了,农家乐、民宿一房难求;夜经济活了,篝火晚会、星空露营点亮山乡。城里人走进来,感受乡情、寻找惬意;村里人迎上去,主动融入新业态,在家乡的土地上施展拳脚、追逐梦想。
走进村里的“咖啡时光”,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恬静的音乐缓缓流淌。杨四梅站在吧台后热情招呼客人,熟练点单。这份月薪3500元的工作,她干得认真起劲儿。村里兴起的新产业,让更多像她一样的村民,守着家就能有一份稳定的收入。
“咱吕梁人心气强、肯琢磨,眼里有光、身上有劲儿,一心想把日子过红火。”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山西局干部、弓阳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强深有感触,“只要肯动脑筋,每个人都能有事做、有钱赚。”
与郝改珍前后脚,“00后”大学生耿佩佩也回来了。他把创业方向瞄准了科技养殖和电商直播。3年来,他推广肉牛品种改良,提高了村民的养殖效益;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乡村生活、销售土特产,吸引了30多万粉丝追更。
细心的村民还发现,村里冒出了很多新面孔:西安美食主播“胖妞”长住于此,边品味美食边静心休养;清华美院博士生高满君带队驻村,将艺术设计与本地文化融合,迸发创新的火花……
青山绿水间,村民与创业者、艺术家与游客共同执笔,绘出一幅既传统又现代、混搭且时髦的乡村画卷。在城与乡的融合、“洋”与“土”的碰撞中,弓阳实现了凤凰涅槃。2024年,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21年的12410元跃升至20460元。
下一站,“弓阳2.0”
“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衔接好,使农村生活奔向现代化,越走越有奔头。”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汾西县僧念镇段村考察时的讲话
什么是现代化的农村?什么是有奔头的生活?
对19岁的石雨加来说,是考上大学后每年获得村里资助,可以心无旁骛、踏实追梦;
对54岁的李海金来说,是大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地里的木耳卖往全国;
对66岁的张兴维来说,是一户一个公益岗,即使年过花甲依然能为小家发光发热;
对72岁的陈世峰来说,是每天到老年食堂“刷个脸”,就能吃上两顿可口的热乎饭;
……
这一切,都发生在今天的弓阳,正成为村民的日常。
“美滋美味木耳,如诗如画弓阳。”走在村里,这句话随处可见。但弓阳的美,远不止于表面。它美在石墙灰瓦间流淌的乡愁记忆,美在开门见山的生态画卷,美在齐全的设施服务和便捷的生活圈,更美在为所有村民托起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踏实与温暖。
在这里,治理不是“管”而是“共治”。木耳、旅游产业做大后,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摩擦,村民自发成立木耳理事会、旅游理事会,从菌棒订购到旅游服务,从合同签订到收益分配,事事有章可循。民宿负责人、观光车司机、电商主播也纷纷加入议事队伍,成了乡村治理的新力量。
在这里,人人为村庄“添柴加火”。剪纸艺人李凤英,闲暇时就打开手机直播,向网友介绍国家级非遗“中阳剪纸”。“咱村常办文创活动,我也要出把力。”她说。
产业蒸蒸日上,治理井然有序,郭士锋舒展的眉头却又悄悄皱起。
原来,游客络绎不绝带来了“甜蜜的负担”:新村的民宿、停车位、卫生间逐渐吃紧,特别是在获评AAA级旅游景区后,整村运营能力面临更大挑战。
“弓阳必须升级到2.0版本,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百来亩地的规模。”他的计划大胆而务实: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文创工坊和农产品深加工区;优化现有区域功能,发展精品民宿和特色业态,带动乡亲们持续增收。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提升,各类业态不仅面向本村,更可辐射周边村镇,发展空间更广阔了。
下一个弓阳,仍是这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弓阳,却又不只是中阳的弓阳。它是吕梁的弓阳、山西的弓阳,是中国乡村振兴大潮中正从“脚本”迈向“样本”的弓阳。
离别时分,夕阳为村子镀上一道金边,乡亲们正为周末的活动忙碌。“夜猫子”农家乐里灶火正红,郝改珍和姐妹们炖好了一锅牛肉,香气四溢。
“自己当老板,这不比打工强?”跃动的火苗映照着她自信的笑容,也照亮了这个山村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