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杨华:我的“超级玉米”梦

日期: 2022-04-08
字体:

他是玉米育种科学家,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30年,他从无到有创建起重庆的“玉米王国”。

《重庆专访》

对话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杨华,看他30年来的玉米育种研究之路和他心中的“超级玉米”梦。

我们跟杨华的见面,约在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潼南特色玉米科技创新中心,2月份刚刚播种的一片鲜食玉米“玉糯918”,已经到了苗期。

但这次见面,可谓是“跨年之约”。作为玉米育种研究专家,杨华的工作,就是从海量的玉米资源中,用更少的时间、选育出更好的新品种。但由于在重庆,玉米每年都只能收成一季,所以研究玉米30年来的每个冬季,杨华都常驻在海南的种植基地,直到重庆本地“春耕”开始。

杨华说,每年他们都要种上万分的材料,从中配出2000个左右的组合,再通过试种筛选出30个左右。最终这30多个组合还要经过多年在全国各地的多点试验,争取筛选出一个最好的品种。

重庆电视台 翁弋然:

您是1988年23岁,从四川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硕士毕业之后,就来到重庆农科院工作,最开始做的是小麦的研究,后来5年之后的1993年左右,重庆调整农业结构,您才来转为研究玉米的,所以对您来说转变的过程困难吗?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所长 杨华:

当时很困难的,重庆那个时候玉米种质资源很少,实际上只有2份,我就到处搜集资源,就背着一个空的包,从贵州、广西,再到四川省农科院,再到山西,再到湖北、中国农科院,一直走到东北,走到丹东、铁岭......

翁弋然:一个多月搜集到了多少份?

杨华:

当时搜集了还是接近200多份,非常兴奋的,当时算多的。

在重庆市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杨华给我们展示了他这些年积累的“宝贝”。以最初搜集到的200多份为基础,经过30年的繁育,现在他们掌握的玉米种质资源已经超过了2万份。

杨华:

那时候在火车上经常是站着,实在累了的话就在凳子下面睡觉,那是经常的事儿。还有在火车站经常晒玉米,你背着的玉米它要坏,收了以后容易霉变,要赶车几个小时,等车的时候就把玉米重新摆出来,找一个空地,不影响人走路的,就把它摊出来晒。

翁弋然:

我听到一个特别有意思,但是也挺心酸的说法,就说当时当地的农民看到你们,说远看像讨饭的,近处看像逃难的,走近才知道是海南南繁的,所以当时的条件就那么艰苦?

杨华:

是,肯定的。找了一家农户,他也没有床,当时也没有灯,没有电,没有电视,都是点煤油灯。所以就找一个木板,找凳子搭上就在上面睡,也没有铺盖,因为温度比较高,就找一个被单,有蚊子,就把人全部裹起来一下盖上。

杨华说,现在田间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刚开始的时候,栽培玉米需要施肥,又没有有机肥,就只能挑大粪。儿子小的时候不能理解,觉得别的科学家都是穿着白大褂,用瓶瓶罐罐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只有自己的爸爸每次从田间回来,都是一身的臭味。

杨华:

在九几年的时候,一年出差都是时间很长,有时候300多天。家里面基本上照顾不了,小孩的话,几岁都不知道了。有一次他们笑话,就问我你小孩多大了,我说可能好像不3岁就4岁了,后来我回家一问,都7岁了,从1993年到1998年,基本上每年都没回家过过春节。

一个玉米新品种的问世,通常需要试种十季左右。杨华为了缩短育种周期,常年往返于重庆、广西、海南三个基地,“以空间换时间”,一年就可以种三季。这样仅仅在三年之后的1995年,他就测配出了第一个品种——渝单7号。

杨华:

当时还是非常兴奋的。渝单7号出来以后,也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农民反应也非常好,当时生产上也是供不应求的。有了这个信心以后,接着第二轮也就在这个基础上,因为当时它还是植株偏高一点,就把它株高降了一下,最后也就是说培育出来的渝单8号,那信心就更足了。

2006年,“渝单8号”成为国家西南区普通玉米国家标杆对照品种,16年来累计推广种植面积4000多万亩,覆盖云、贵、川、渝、湘、鄂等地区,实现经济效益数十亿。渝单8号的成功培育,也让杨华团队在“玉米王国”里逐步壮大。

30年来,杨华和团队选育出来的品种成果已经接近65个。杨华说,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攻克产量,第二阶段是要好吃,第三阶段是要种植的时候少打农药,现在第四阶段主要是把它的有效成分提档升级。比如花青素含量很高的黑糯600,含叶酸的彩甜糯943。现在他们还在研究一种功能玉米,叫高直链淀粉玉米,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翁弋然:

我有看到一个数据,包括刚才您也讲到我们国家70%的玉米是用做饲料的加工,还有20%可能在工业生产上面,比如说一些燃料等等,所以玉米可能早就不只是一个粮食作物这么简单。

杨华:

因为我们现在涉及到肉、蛋、奶这些所有的生产,都需要饲料业的发展,那么玉米是最大的饲料加工原料,所以这一块的话要保证需要,对玉米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

翁弋然:

去年我们国家玉米的进口就有1000多万吨,所以有这么多的对国外的依赖,我们怎么样去保证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

杨华:

我们的玉米要稳定的话,面积首先要稳定。那要提高它总的产量的话,就是要提高单产。现在我们潜力还有,美国的单产平均达到每亩700公斤,而我们中国才每亩400多公斤,所以还有巨大的空间。提高单产是我们做育种科研的永恒的主题。

翁弋然:

现在玉米整体的种植面积,在我们国家农作物当中是最大的了。

杨华:

对,已经超过了水稻和小麦好多年了。但是原来的玉米它很简单,收获了以后就是拿来喂猪、喂鸡,很粗放的,价值体现不出来。所以在内部结构调的时候,不是简单的把玉米砍掉,就好像种经济作物就能够赚钱,实际上就是把低附加值的玉米调成高附加值的玉米。

翁弋然:

所以这也是我们在近几年的研究方向上有一个转变的原因。

杨华:

所以我们做研究,做鲜食玉米,做专用的加工玉米,这样的话农民他就有经济效益了。

杨华:

当然我做玉米这么多年,如果说工作上体会的话,你要当好一个育种家,你要学会像农民一样种玉米,要学会像教授一样钻研里面的技术。农民他实际上也需要好的品种,我就希望玉米能够又矮,棒子又大,品质又好,又抗病,用机械化来收获。希望山坡上,瘠薄地,到好土,都有我的玉米,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了。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