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重庆市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

日期: 2022-10-31
字体:

前  言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坚强领导下,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带领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中发挥了独特的组织带领作用,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运行规范、作用显著的成功典型。

为深入总结经验、加强示范引领,指导推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在各区县农业农村委农经系统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收集整理遴选了10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发展典型,将他们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汇编成集,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和农民合作社相互交流、借鉴、启发,也可供相关理论工作者研究参考。


编 者

2022年10月


目 录

专注优化服务农户新时代种田好出路

............重庆市万州区取宝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

“私人订制”有保障 “精耕细作”创品牌

............南川区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

............重庆市潼南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众创”促发展 村民共致富

............重庆金澜众创农业股份合作社

多措并举谋发展,科技创新促增收

............垫江县康汇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

示范建设树品牌 电商销售促发展

............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股份合作社

联合发展,创出好“钱景”

............重庆市綦江区山地黑山羊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发展荷花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铜梁区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

创新发展模式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

专注优化服务农户新时代种田好出路

   重庆市万州区取宝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

甘宁镇距万州主城区25公里,省道万忠公路横贯其境,交通便利,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属于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全镇幅员面积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630.18亩,本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人口年龄人均50岁以上,常年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多,时常出现土地抛荒现象。重庆市万州区取宝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取宝合作社”)是重庆市级示范社,成立于2010年5月,由当地水稻种植大户胡文政发起,现有成员150人。该合作社以土地托管为载体,已发展壮大成为集仓储、加工、农机、植保和烘干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体。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开展托管服务面积共6000余亩,帮助农民增收累计70万元。

根据当地实际,取宝合作社推出生产关键环节托管和土地生产全托管两种方式,组建起一支合格的服务队伍,严格“五统一”管理,逐步形成了“服务主体+农户”模式,有效破解当地劳动力短缺,土地撂荒的困局,实现“种粮成本降低、农资用量降低“二降低”;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增加“两增加”,有力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一、以小农户为中心,优化土地托管方式

甘宁镇历来有种植粮食的传统,但传统分散种植效益低、机械化水平低,加之分散种植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售价低等因素,年轻人种粮意愿低,土地撂荒问题突出,为破解粮食生产存在的难题,取宝合作社以全托、关键环节托两种方式为农户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一是全程托管方式。合作社提供“耕、种、防、收、销、管”全链条、一站式的全程托管服务,选择全托管的农户收益有保底收益、土地托管收益和粮食产量收益三种。保底收益和土地托管收益是由合作社按当地实际情况以每亩300-500元不等的价格向农民交租金或粮食;粮食产量收益是合作社收取小农户的服务出资800-1000元/年,保证其产量质量提升,农户自行出售粮食产品获取收益。二是关键环节托管服务方式。合作社为农民种田提供农资、机械、技术、销售等单或多环节服务,农户结合自身实际,将干不好或干不了的关键环节交由合作社托管,只需支付某几个托管环节服务费用,种田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

二、稳固联结服务对象,强化队伍互利共赢

取宝合作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契约和一体化方式与需求主体紧密垂直协作。一是强化队伍建设。合作社累计投资200余万元,修建库棚、维修场地及多功能管理房600余平方米。合作社农机设备齐全,现有大型旋耕机18台、收割机4台、拖拉机5台;配有专业机手10人,专业农技专家2人;有机动喷雾器20台;植保无人机2台;插秧机2台、多功能播种机1台、大米加工机械1套、日烘干15吨烘干机1台(套)。二是严格五个统一。合作社实行“作物统一机械收种、生产资料统一购买配送、种植技术统一指导、生产标准统一规范、种植产品统一外销”“五统一”管理。农资成本平均下降20%,实现了“粮食成本降低、农资用量降低等“两个降低”,以及通过良种、良法、良技配套应用增加产量,通过与当地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合作采取订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与重庆孙家山香米公司和重庆禾益米业公司等区内知名粮油供销企业签订协议,销售价格较市场价格高10%左右。三是通过村集体经济组织稳固联结小农户。合作社积极商洽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收集村内小农户的服务面积需求,合作社根据收集到的面积,给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成员5-10元/亩的工作经费。小农户先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长期委托协议,再由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实际情况与合作社签订短期服务合同,从而降低时间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三、“土地托管+主体+农户”模式,经济社会效益明显

通过“土地托管+主体+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零散撂荒的土地集中、集约管理,小农户可安心进城或外出打工,保障了农民土地权益和土地收益,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经济效益明显。全托126户4816亩土地,绝大部分为外出打工农户;关键环节托管85户1562亩土地,主要是对在家无机械、无技术的人员提供关键环节服务管理。全管后每亩增加收益320-520元,户均增加收入2000余元;关键环节托管农户每亩平均减少生产投入180元,平均每亩增产10%、增收80元,每亩平均增加收益200元。截止2021年底,托管服务土地增收54万元,提供零活就业岗位30余个,户均增加收入324元。通过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取宝合作社年经营收入由起初的不到5万元增加到50余万元。二是社会效益凸显。通过托管服务,引导当地粮食生产实行“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解决了“谁来种”“怎么种”的问题,同时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种养中解放出来,促进劳动力转移,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三是生态效益显现。合作社全面推广适应性强、米质优良的水稻品种,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飞防技术、稻谷低温烘干、全程机械化和秸秆还田等新技术,有效提高稻米产量和品质,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私人订制”有保障 “精耕细作”创品牌

南川区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重庆市南川区康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重庆市南川区福寿镇,于2015年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有成员544户,种植优质稻2500余亩,为优质稻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2020年评定为市级示范社。

一、主要做法

(一)聚焦“优”字,重“服务”

一是实行全程托管模式。2022年,合作社对16户农民共计90亩左右稻田进行全程保底型托管服务,以“保底收益+再次分配收益+种粮补贴”保证农户收益。二是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组建了自己队伍,购置大、中、小收割机5台,整合合作社成员微型收割机11台,为500多户小农户进行机耕、机播、机防、机收全方位社会化服务。三是提供烘干加工服务。合作社就近配套烘干、仓储、加工厂房和设备,建设小型日产15吨精米加工厂,提供粮食清理、干燥、储存、加工、销售等服务。四是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合作社与市粮食集团、区农业农村委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种植技术方案,不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为社员提供先进的种植技术培训服务。五是组织订单生产收购。合作社承诺以不低于市场价回收种植的粮食,解决农户“卖粮难”问题,避免农户直面市场风险。

(二)聚焦“统”字,促“增收”

一是统一选用优质品种。合作社通过开展优质品种的对比实验,对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综合指标进行评价,统一选择稻米品种。二是统一采购生产物资。合作社聚合小农户,扩大谈判力,为农户统一集中采购肥料、秧盘、薄膜等生产物资,有效降低种植成本。三是统一开展生产服务。合作社通过组织联合,将分散田块集中连片,再集中采购农机作业、飞防作业等生产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作业效果。

(三)聚焦“定”字,讲“诚信”

合作社探索尝试稻田“私人订制”模式,按每年每亩定价向客户签订协议,全程公开订制种植过程,用展牌标记客户名字,定期发送过程图片,让客户体验现实版“开心农场”。一是一次性定价。合作社按每年每亩1720元给农户一次性订单,同时开展“私人订制”会员招募活动,以每年每亩2180元的价格与订制会员签订协议。二是一口气保底。为保障订制会员的水稻产量,合作社与订制客户签订协议后,保底每亩产稻谷加工成优质大米不低于250公斤,高于250公斤的部分也归订制客户,低于250公斤则由合作社补足250公斤。三是一条龙服务。为解决客户一次性收割稻谷过多,难以保存的问题,合作社建立了大米加工厂,分批次为客户加工配送大米,实现从生产--加工--配送个性化一条龙服务。2022年,合作社共种植2500亩富硒水稻,其中近500亩采取私人预订的方式进行销售。私人定制走出了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减少中间环节,实现了种植户与消费者的直接对接,保障了农产品安全,让客户吃的安心、吃的放心。2023年预计私人订制面积将突破2000亩。

(四)聚焦“绿”字,保“安心”

一是保证品质。合作社地处海拔900米左右的浅丘地带,土壤肥沃富硒,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水稻糖分及淀粉积累,是种植优质水稻的天然“宝地”。二是保证质量。为保证订制大米天然无污染,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防病虫、统一田间管理,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坚持人工除草,使用高效复合肥和农家肥。三是保证管理。合作社建立健全投入品管理制度、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产品准出制度,对稻田生产、加工、运输进行全程双重控制和监管。

(五)聚焦“新”字,创“品牌”

合作社秉持诚信经营理念,在农民社员中树立产品要过硬、服务要跟上、理念要更新的意识,把农民从传统简单的买卖中解脱出来,合力打造“福寿米”品牌。同时进一步探索预订水稻的发展模式,2022年,合作社将依托“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按照标准,自建检测室,引入“福码”质量可溯源系统,实现福寿大米的深度溯源,确保福寿大米质量安全、品牌可靠,让农民在政府的帮扶下,合作社的带动下,收入更稳,口袋更鼓。

二、取得成效

一是立足服务“根”,确保农户增产增效。合作社进行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降低20%种植成本,提高5%的产量。2022年合作社以高出市场价0.35元/斤以上的价格收购社员稻谷,据概算定制水稻种植户每亩可增收650元左右。

二是立足服务“心”,确保困难人员享受红利。合作社免费为困难户提供种子、有机肥等生产物资,免费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有效吸收脱贫户234户,为全镇346户脱贫户累计分红8.65万元,有效巩固扶贫攻坚成效,凸显社会效益。

三是立足服务“通”,确保农业生产现代高效。合作社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机、飞防等设备的充分利用和人力资源的充分调配,打通产、供、销等各环节的信息链,实现了粮食生产环节各要素的组合效应,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四是立足服务“新”,确保销售模式推广创新。合作社探索水稻订制模式,依托互联网创新解决粮油作物种销问题,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其典型经验分别在《人民日报》和《重庆日报》等多家媒体上刊载推广。

农机社会化服务助力农业现代化

重庆市潼南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

为推动实现农业生产节本增效,2012年10月,潼南区崇龛镇5家农机大户,自愿联合组建了重庆市潼南区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踏上了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之路。合作社秉承全心全意服务农民的宗旨,通过逐年发展,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育等服务领域,服务范围以潼南为核心,辐射永川、渝北、垫江、遂宁、资阳、成都等周边区县和地区。2019年、2021年,合作社先后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国家级示范社。

一、能人带头,创建农民合作社

在“鸡窝地、巴掌田”辛苦劳作多年的崇龛镇柿花村人陈伟,通过辗转多地从事农机服务10余年,总结掌握了农机服务各个环节的技术和知识。怀揣着“将现代农业模式带回家”的梦想,他购置了2台东方红804拖拉机,联合崇龛本地几家农机大户,于2012年成立了长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确保合作社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陈伟带领成员主要从两个方面抓合作社发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收益分配制度等,委托专业机构代理记账,做到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二是推动业务发展,通过不断试点示范,让广大农民群众亲身体会到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优势,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通过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成员从5人发展到100余人,农业机械从30余台(套)发展到60余台(套),固定资产达350余万元。

二、需求导向,拓展服务新领域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紧跟农户的农业生产需求,不断开展先进、高效的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更新与应用。一是拓展服务内容。长期以来,合作社通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改善化肥农药等资源要素投入结构和质量,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机耕、机播、机收、植保、排灌、秸秆处理等单环节、多环节、全程生产托管等多样化服务。并拓展出农作物种植、销售,病虫害防治,农副产品加工,农机设备租赁,农业信息技术咨询、开发、推广等新业务。二是拓展业务范围。在为本地农户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镇外、区外、市外业务,主动联系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先试点示范,再大面积推广的方式,先后与20余家中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2021年,合作社累计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2.6万亩次,全年总收入500余万元,盈利近100万元,带动600余农户增收致富。

三、宜机改造,开辟发展新天地

近年来,随着农机设备保有量的快速增加和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也是日趋激烈,平坝地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已经饱和甚至是产能过剩,坡地却因地块小、坡度大、零星分散等原因无法通达机械,只能望而兴叹。2015年,市农业农村委率先于全国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项目。合作社在市、区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以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基础,积极开展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的试验、试点和推广工作,规模化推进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陡变平和互联互通等宜机化改造,为中大型农机下地作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现代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找到了破解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短板的有效路径,得到了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可。理事长陈伟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技术与实务》书籍的编著。截止2021年底,合作社累计开展宜机化改造项目30余项,总面积达12万余亩。

四、联合合作,创新服务新机制

合作社深知联合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和组织形式,以设备、技术、服务等要素为纽带,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化服务。一是服务模式方面,与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签订合同,采取“合作社+企业+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组织形式开展服务。二是组织形式方面,与区内重庆市潼南区佳禾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于2017年12月共同组建了重庆市潼南区渝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年收入达8000余万元;与市内重庆市永川区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于2019年3月共同组建了田管家(重庆)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主要承接市内外中大型土地整理、宜机化改造、农业生产托管项目,年服务能力达100余万亩次。通过组建联合社,丰富了农机装备、充实了服务队伍、拓展了服务领域,促进合作社之间紧密联结,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五、人才培育,赋能行业新发展

一是加强合作社成员培育。每年组织合作社成员外出参加技能培训或学习考察先进经验,开阔自身眼界,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合作社管理运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懂理论、精技能、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开展农机技能培训。通过开设技术培训班,培训农田宜机化改造、农机驾驶操作与农机修理等技术人员1000余人次,累计培育高技能农机操作手90余名,修理工40余名,宜机化改造技术人才50余名,解决100余人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问题,带领农户走上农业机械化、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致富路。三是技术咨询培育人才。为重庆市范围内30余家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提供农机农艺技术指导等服务,不少学员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农机高技能人才、农机农艺融合生产技术“土专家”。

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极大推动了本地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未来,合作社将继续紧紧抓住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好机遇,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善作善成,进一步促进农业社会法服务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众创”促发展 村民共致富

重庆金澜众创农业股份合作社

重庆金澜众创农业股份合作社位于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于2018年9月13日注册成立,按照“民主、平等、共赢”的原则,由以返乡创业者田卫、吴先礼为代表的7名具有经济实力、有创业经验的业主共同出资500万元,由363户村民以2400余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由众多业主出资、村民集体入股的“众创”模式,通过盘活农村集体和农户的土地资源、闲置农房,合理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吸收社会资本,合理股权配置,建立村集体、农户、农业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做大做强乡村振兴项目,同时还能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共富道路。

一、以“三变”为契机,完善利益联结

合作社位于巴南区安澜镇平滩村,是巴南区“三变”改革试点村。平滩村363户农户将家庭承包的2400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重庆金澜众创农业股份合作社,占股份的25%,企业以现金及技术、项目运营入股,占股份的70%,村集体以协调及管理入股,占股份的5%。农户每年获得700元/亩的保底分红,年终按经营利润获得二次按股分红。农户闲置房屋入股合作社发展民宿,村社集体林地和农户承包的山林在股份合作社的农旅项目运营中开放使用。2018年,村集体获得“三变”改革资金400万元用于基础建设,按照协议内容,村集体股份上调为9%,合作社股份下调为67%,村民股份下调为24%。田卫与他的企业团队利用互联网众筹的现代融资方式吸收社会资本参与“三变”改革,成功募集资金1000万元,解决改革中流动资金缺乏的困扰。农民有集体经济组织和股份合作社双重股东的身份,同时可在股份合作社务工,将享有“股权收益+入股分红+务工收益”。

二、创新经营方式,发展特色旅游

合作社打造的——金澜春天建设项目,是巴南区首个乡村振兴“众创”项目,总占地4980亩,社员种植面积2400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2400亩。林地面积2000余亩,通过科学规划和统一包装,差异化发展花卉苗木、特色水果、民宿文化等6大特色产业,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具有山水风情和文化创意的大型乡村文旅项目。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第一、二、三产业协同促乡村旅游。第一、二产业由入股合作社的7个农业企业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共投资2000余万元,根据各自对种植的偏好、市场的了解等,分别负责在入股2400余亩土地上种植不同的经济作物。第三产业旅游项目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第一产业包括李子390亩、柑桔400亩、红柠檬400亩、桃子100亩、枇杷80亩、苹果100亩、花卉700亩、稻田200亩、湖泊80亩等种植;第二产业包括各种农产品分捡、包装、稻米加工等;第三产业包括月季花展览园、草上乐园、民宿、山地越野车、真人CS等项目。通过第一、二产业带动赏花、采摘、垂钓等体验来丰富乡村旅游内容,第三产业通过月季花展览园等增加旅游的观赏性、草上乐园、山地越野增加旅游的娱乐性、通过民宿体验等增加旅游感受,从而共同促进旅游的发展。

三、提升综合实力,增强服务成效

合作社成立以来,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民主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理事会下设办公室、财务部、后勤部等内设部门。合作社坚持服务成员的宗旨,成员数量达到371,其中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97.8%,坚持例行每季度科学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安全生产学习。合作社现有农机42套,农机作业面积2460余亩,采用旋耕机翻耕、无人机施药等现代技术。合作社生产规模较大,示范带动力强,免费给周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免费发放种子、果苗,聘请建卡贫困户到合作社打工,帮助周边农户销售农产品。

四、着力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知明度

合作社对社员开展了生产技术服务,统一了生产物资采购,统一产品初加工,统一包装品牌,统一销售,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社员对合作社的向心力。合作社2020年获得市级示范社称号,2019年8月获得巴南区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0年9月获得重庆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2020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合作社李子产品于2019年9月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总局商标局颁发的“阳之灿”商标证书,2019年8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2021年6月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通过品牌打造提升合作社产品市场认知度。

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分红、民宿分红、村集体收益分红及到合作社劳动务工,收入明显增加。每年成员保底收入1100元/人,合作社带动就业300余人,带动农户350户。可分配盈余主要按照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2021年合作社收入276.8万元,可分配盈余向成员返还67万元,返还比例为87.6%。务工收入人员年均收入20000左右,高于当地农户30%。村集体通过参股到合作社,每年可以得到分红。预计2023年果树进入盛产期后,村集体每年能得到分红约3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实力也将显著增强。

多措并举谋发展,科技创新促增收

垫江县康汇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

垫江县康汇蔬菜种植股份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现有成员105人,登记出资总额280万元,累计投入资金1800余万元,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475亩,主要经营业务包括西瓜、葡萄等水果的种植、销售及生产技术服务。近年来,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规模种植、服务引领等形式,带动周边123户农户,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一、主要做法

(一)严守制度,规范管理。合作社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财务会计工作准则,及时编制财务计划,准确开展财务核算,完整保存财务资料。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坚持民主管理的原则,严格落实财务公开,每年股东大会会按时向股东公布财务工作情况,接受股东的监督。

(二)绿色种植,提升品质。合作社主要从事西瓜种植,广泛涉及美都、早佳8424、拿比特、全美4K等多个品种,坚持按照高标准西瓜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种植和田间管理,实现了设施大棚栽培西瓜全覆盖、肥水一体化系统浇溉入田全覆盖。理事长黄林国从较早时期起就主张推广绿色种植,坚持通过施用能够改善土壤理化状况和生物特性的富有多种营养元素有机肥,达到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促进作物生长的效果,从而提高农产品品质。目前,合作社每年从青海订单购买羊粪有机肥,实现了优质有机肥施用全覆盖,西瓜品质稳定,广受消费者和市场欢迎。

(三)创新驱动,节本增效。为解决现代农业设备价格高、适宜性不高等问题,理事长黄林国自主研发,相继改造创新了开沟机、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10多套适宜本土机械化作业的农机具,使日常生产各道工序逐渐向智能化、机械化靠近,不仅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还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有效提升了合作社的综合实力。如合作社使用自主改进发明的切根机进行生产,475亩地一年能节省人工费用近15万元,生产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有效提高,合作社经济收益也得到提升。

二、取得成效

  1. 经济效益可观。合作社生产的西瓜等农产品质量稳定、品质上乘,市场口碑好,在垫江本地和毗邻区县小有名气,具有显著的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成员销售价较市场平均水平偏高,以“早佳8424”为例,合作社平均收购价格达到4.4元/千克,比市场普通价高出0.4元/千克,经济效益更加客观。近年来,合作社年产值均达到1600万元左右,在市场上带领合作社成员增收致富,共享发展成果。

(二)社会效益显著。合作社给周边村民提供了“租金+薪金”的收益模式,每年周边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得租金收入100余万元,同时,通过参与合作社季节性用工,实现务工收入200余万元,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可持续增收。

(三)示范引领增强。合作社发展稳定后,免费向周边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社会化服务,主动帮助提升“弱者”的综合发展能力,带动周边7家西瓜种植大户共同致富,累计发展西瓜种植500亩,可实现年产值600余万元,就近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近100人。合作社理事长黄林国从货运司机成为了“农业‘土专家田秀才’”,妻子邓小花从一个普通创业者成为了“重庆市劳动模范”。


示范建设树品牌   电商销售促发展

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股份合作社

江津区石蟆镇橄榄种植面积达9万亩,年产橄榄4000吨,被誉为“中国优质橄榄基地”、“重庆市橄榄之乡”。2003年,石蟆镇政府大力推行以橄榄树为首先树种的退耕还林,橄榄种植在当地发展得如火如荼。2009年,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致力于橄榄种植、嫁接、品种改良,带领农户种植橄榄,规模逐渐扩大。近年来,该社通过标准化生产、产业链延伸、品牌化建设、电商平台销售,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2016年至今累计线上销售新鲜橄榄600万余斤,实现产值3500万余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万元。

一、基本概况

合作社现有入社农户268人(其中有中共党员18人,研究生2人,大学生3人,农技师20人,嫁接技术员35人),建成橄榄园3个合计15000亩(其中:正林园3000亩,稿子园2000亩,石羊、石韦公路园10000亩)。2014年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被评为国家(部)级示范农民合作社。

二、主要做法

(一)借力电商东风,助推产业发展。2015年以前,合作社所产新鲜橄榄都是通过传统渠道销售,外商收购量不稳、价格低(0.5元/斤左右),橄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加上合作社成员老龄化较为严重、交通信息相对滞后,合作社产销严重失衡。2015年10月,90后大学生何春梅返乡创业,依托现有产品资源,牵头成立了电商销售团队,开拓全新网络销售渠道,凭借石蟆橄榄的产地优势及团队的不懈努力,成功实现“逆袭”,仅2015年11月-2016年3月,合作社就通过电商平台销售橄榄12万斤(收购价为2.5元/斤),让社员看到了新平台带来的希望。

(二)规范经营管理,提升产品品质。2016年6月,何春梅接任了蜀津橄榄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成为合作社新法人。随后,该社召开成员大会讨论制定了《重庆市江津区蜀津橄榄种植股份合作社发展计划》、《2016年度电商销售计划》、《橄榄生产管理标准》,并在大会召开当天与入社成员签订了线下3万斤的购销合同,给社员们吃了“定心丸”。合作社致力于让规范管理出效益,社员加强管理提升产品品质,大家抱团发展,共同致富增收。

(三)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合作社通过各级质量认证、富硒产品检测、注册“蜀津”商标、开发系列产品、升级产品包装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提升橄榄产业附加值。随后,又成立了石蟆镇青果运营销售中心和青果分级收购中心,确保产业规范发展。蜀津企业店于2016年6月上线,目前电商信誉登记为3级皇冠。蜀津天猫旗舰店于2017年5月上线,同时开拓京东、阿里巴巴等多平台多网络销售渠道,在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合作社也在努力提高橄榄附加值,2019年开发了橄榄膏,获得顾客的一致好评。

(四)解决物流难题,完善售后服务。合作社为橄榄线上销售提供平台保障,承接石蟆镇百世快递站点,解决农村电商中最棘手的物流问题。同时,通过溯源、承保、品质管控和品牌创建等方式,建设了一个消费者信心保障机制,受到顾客一致点赞,销售好评率99%以上。

(五)源头解决问题,补齐季节短板。合作社2021年综合考虑地理位置、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和基础条件等因素,建设产地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建设冷库2700m³,建设完善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营销体系,延长了农产品的存放周期,降低了农产品损耗、增加了农产品存储量,积极带动周边种植户从田间地头到分级储运、销售逐步规范化管理。

三、取得成效

蜀津橄榄合作社作为国家(部)级示范农民合作社,从2009年成立至今,通过品牌营销,开拓橄榄线上线下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如今的合作社年销售新鲜橄榄120余万斤,知名度的打开,也吸引了广东、福建的外商驻地采购。橄榄采摘、苗木、嫁接、深加工等产业链蓬勃发展,如今石蟆橄榄综合产值达1.5亿元。目前合作社具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让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有效衔接更加顺畅,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极大程度的推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同时促进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新增用工包括打包工、采摘工、搬运工、田间小工等50名左右,缓解本地就业压力。


联合发展  创出好“钱景”

重庆市綦江区山地黑山羊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近年来,綦江区山地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紧抓采煤沉陷区转型产业发展时机,以农户为基础,以黑山羊产业链为依托,以合作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途径,以增加农户收入为目的,积极为成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黑山羊产业的发展。主导培育了“种养结合、屠宰加工、羊肉美食、全网销售”的安稳黑山羊全产业链,现已初步形成养殖、屠宰、餐饮、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綦江区山地黑山羊合作社联合社成立于2017年5月,现有成员85个,其中集体经济组织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12,养殖大户20家。联合社成员共出资300万元,实行按股分红,占地300余亩,分种植区域、养殖区域、加工区域以及体验区域,联合社成员养殖黑山羊常年存栏10000只以上,其中,集体经济组织注册资金130万元,现有羊圈两栋,黑山羊300只。2019年,联合社被重庆市农委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资源禀赋,构建现代农业养殖体系

特质的水、土壤养育出黑山羊肉质细腻、味道鲜美。为保障黑山羊的供应,提升黑山羊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做大做强“安稳黑山羊”这块名片,联合社高度重视建设现代黑山羊养殖体系。一是搭建一个平台。联合社在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了一个由农业主管部门、院所科研机构、镇政府、村社、联合社、农户共同参与的协作平台,建立 “六联动”工作机制,共同打造“安稳黑山羊”品牌。二是组建一支队伍。为保障黑山羊养殖数量与质量,联合社拨专项资金,组建一支技术研发、管理指导团队,由联合社理事长亲自挂帅,负责联合社基地及所有成员技术支撑,推行精准饲养、精细管理理念,普及节本增效技术,必要时聘请院所专家加入指导团队,帮助所有成员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建立一套管理。为有效加强管理,联合社强力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制定了《黑山羊养殖技术规程》、《黑山羊生产加工规程》、《黑山羊防疫技术规程》,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育肥与繁育、统一防疫、统一保险、统一销售。

(二)立足抱团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

一是抱团发展。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联合社在镇政府指导下,吸收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养殖大户组成的农业产业“联合体”,让四者抱团取暖,整合优化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发挥出“1+1+1+1>4”的产业发展优势。二是分工协作。联合社让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注服务、集体经济主要做管理及市场、家庭农场及大户主要搞生产。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利益联结。联合社各成员签订联合经营协议,与生产经营挂钩,有利共享,有责共担。同时,联合社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发行原始股份,按各成员出资比例确定股份,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联合社发行原始股份300股,每股1万元,分别由各成员持有。

(三)延伸产业链条,共谋“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联合社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装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打造“黑山羊”品牌实现线上线下销售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在“优质”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联合社坚持“六联动”工作机制和“五统一”管理,严把种源关、疫病关、养殖关,充分发挥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示范作用,辐射带动其他成员养殖,提高整体生产水平。2021年,联合社出栏优质黑山羊2.6万余只。二是在“延链”上做文章,大力发展黑山羊加工业。联合社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2000平米的标准化黑山羊生产车间,将屠宰的羊肉进行分割、 精深加工、包装,原本的农土产品变成包装精美的袋装羊肉。目前,已研发出红汤羊肉、清汤羊肉、全羊宴、酱卤制品等10多个品种,生产袋装羊肉10万余斤。三是在“新业态”上做文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打造安稳“黑山羊”品牌入手,2020年6月,“安稳黑山羊”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第33883612号);每年举办伏羊美食文化节,“安稳黑山羊肉汤锅” 色香味美,深受南来北往食客喜爱和好评;培育安稳黑山羊肉美食村,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入住黑山羊肉体验店8家,同时带动了周边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成为渝南黔北旅游干线上的美食驿站。从线上线下双销售模式上入手,线下与大型超市、实体体验店合作,线上利用“互联网+”,与京东、菜坝网等电商平台合作,实现年销售10万余斤,产值达1000余万元。

(四)开展农户帮扶,携手助力地域乡村振兴

联合社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与农户利益联接。一是经济分红收益。联合社每年将10%的利润用于乡村振兴公益,同时与35户成员签订了利益链结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200元。将分红与人居环境评分挂钩,让成员分享发展红利。二是订单养殖收益。大力推行订单生产,与当地农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联合社按照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山羊,让当地农户的农产品不愁销。目前,已订单收购农户山羊1300余只,带动山羊养殖农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三是进厂务工收益。联合社吸纳了4名脱贫户进厂务工,每月工资2000元以上,让脱贫户“上能顾老,下能顾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同时消除了脱贫户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

三、主要成效

联合社养殖黑山羊常年存栏10000只以上。年销售黑山羊2000只以上,获得经营性收入达600万元。通过深加工,生产销售袋装羊肉10万余斤,营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联合社全年纯利润达200余万元,成员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同时与脱贫群众的利益联接,贫困户户均增收达2000元以上。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带动乡村产业兴旺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6月成立,主要从事黄连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和黄连种植新技术推广。在当地政府的关怀和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组织机构完备、规章制度健全、内部运作规范、销售渠道广阔,集种植、加工、销售和研发于一体的黄连产业发展体系,合作社社员200余户,服务连农6000多户。先后获得了县级龙头企业、市级示范合作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重庆市黄连科技小院、中国有机黄连等荣誉称号。

一、以基地建设为保障,夯实产业基础

2013年至今,合作社建成了占地约10亩的中药材加工厂,4000立方米冷藏库,9000立方米常温库,可储存200余吨黄连。服务指导连农建设良种选育基地50亩、良种繁育基地120亩(林下育苗100亩,精细化育苗20亩)、规范化种植基地1500亩、天麻间套作20亩、良种繁育基地溯源系统11000亩、中药材观光园10亩(重楼、五味子、铁皮石斛、何首乌、天冬、麦冬、金丝黄菊、覆盆子等中药材),累计投资800万元。通过基地建设保障种苗来源,提升黄连种植技术。

二、以技术提升为核心,提高黄连产量

2015年,黄连病虫害加重,出现根枯根腐症状,黄连亩产减少,耕种面积逐年降低。2017年,为应对黄连病害减产危机,合作社主动到县农委黄连病虫害防治试验基地学习,到其他产连地区考察,与西南大学、重庆中药研究所合作,探索出融合“绿色经济、便捷循环”的“熟地遮阴网小拱棚种连”和“黄连-天麻轮作”技术,防治黄连根腐病的同时降低黄连种植劳动强度、除草难度,减少毁林开垦,增加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技术试验成功后,合作社通过开办免费黄连技术培训班,向连农传授种连新技术,实现科学种连、生态种连、高效种连,重振种连积极性。

三、以产业延伸为导向,扩大销售范围

根据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需要,发散延伸产业链。一是产品加工提档升级。黄连加工进一步精细化,依靠生产要素、科技运用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完善的加工体系可以利用复杂的工艺及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二是拓宽产品收购渠道。分别在5个村建立合作社分社,既方便连农出售黄连,也利于合作社收购黄连。三是延伸产品销售链。与康美药业、陕西新盛德、北京同仁堂、北京人卫、安徽济红集团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全黄连产业发展体系。

四、以体系建设为重点,创新利益链接模式

一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合作社与1025户农户(其中脱贫户300余户)签订种植协议,农户按照协议种植黄连等中药材,合作社设置保护价不低于14万元/吨,实行订单收购中药材,免去农户后续出售的顾虑。每年收购黄连约80吨,年销售额达6000万元。二是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分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分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远程中药材有限公司负责黄连的研发和加工与销售,远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黄连的种植与育种,整体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在各村设立分社7个,负责为社员提供黄连种植技术服务和黄连的收购服务等。三是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就业岗位,实行临时工和长雇工相结合,工资日结与月结相结合。每年约提供2000余人次的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能增加1.2万余元。合作社以股份的形式加入村集体,每年向村集体固定分红。2017年,与69户贫困户达成入股分红,截止目前累积分红26.496万元;2018年,与国锋村村集体达成三年入股分红,每年分红8280元;2018年,与昌坪村集体经济达成五年入股分红,每年分红40000元。

合作社成立以来,与连农一道成功应对市场风险、病虫害危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2017年与69户贫困户达成入股分红协议,累积分红26.496万元;与1025户达成订单收购协议,户均增收0.8万元;2018年与昌坪村、国锋签订发展壮大村集体入股投资协议,累计向村集体分红9.6万。2021年底,已经发展6800多户种连共计1.10万亩,从最初单纯地种植黄连发展成种植、加工、销售辣椒系列产品,拥有自己的专利和优势产品,企业和产品均获得了国家、市、县多项表彰和荣誉。通过黄连科技小院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运用,为辖区2000余户连农解决实际困难,满足群众就地务工需求,建立本地的道地中药材品牌,稳定地方支柱产业,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助推地方产业发展、经济建设,实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发展荷花经济  助力乡村振兴

铜梁区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

铜梁区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位于土桥镇庆林村,于2011年9月组建成立,现发展社员276户,其中大户35户。有入股土地1600余亩(确认金额1408万元),注册资金3000万元。合作社通过建立“村社、业主、群众”三方利益链接机制,以大户带散户的形式,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莲藕产业1.6万亩。通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培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模式。合作社已注册了荷唯贵9个系列商标,2020年,“铜梁莲藕”被评为国家地理商标。合作社与重庆永辉超市、双福蔬菜批发市场、成都蔬菜批发市场实行了对接,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在川渝地区各大商超市场占有率50%以上。合作社还统一收购其他农户莲藕进行统一销售,2020年产值突破1.2亿元,带动相关从业人员1100人,每年发放莲藕工人工资3000余万元。

2018年,合作社被市委统战部等6部门评为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选,后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国家级示范社。

一、规范管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一)统一种植技术,创立特色品牌。合作社实行统一种苗、统一种植、统一培训模式,规范发展莲藕种植,带动全镇莲藕由原来的3000亩发展至1.1万亩。由于莲藕产量较大,市场需求有限,经常出现滞销、烂市现象,为了解决卖难问题,合作社利用“铜梁莲藕”地理商标,帮助莲藕种植散户销售莲藕,解决农户有货卖不出去的问题。

(二)探索利益链接新机制,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在荷美莲藕股份合作社运行过程中,村民以参与合作社管理和股份分红为核心,广泛开展了民主监督管理,使得农民对村集体的依附关系和归属感极大增强,村集体的社会管理效力得到极大提升。通过成立合作社,既创新了农村经济发展形态,同时开辟了农村民主管理的新途径,把基层民主管理提升到了新的水平、新的境界。农村民主管理和农民权益保护发生了积极变化,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 定期开展活动,助力乡风文明

(一)成立非公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按照组织要求,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活动,要求党员率先参与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结合自身实际,认领工作任务,每名党员还联系1-3户群众共同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还在“荷和原乡”区域划分了党员责任区,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责任感,也提升了村党支部的组织力。

(二)组织参与各类评优评先活动,弘扬传统美德。合作社社长陈邦齐带头发展莲藕产业,带动莲藕种植小户发展销售莲藕,被评为六赢村“新乡贤”;合作社还对被评为村级、镇级“好婆婆、好媳妇”、“最美院坝”、“星级文明户”等社员进行额外奖励,以此鼓励群众争当先进,推动实现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发动,自我提升。

三、以大带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作为非公党支部的代表,以积极、健康、稳定的步伐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积极投身荷和原乡打造。荷和原乡是我区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集中力量建设的第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范围涉及土桥镇庆林村、六羸村两村6个社,覆盖重庆市爱莲湖湿地公园,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时节举办荷文化旅游节,以花为媒,以节会友,文化牵引,助推经济,现已成功举办7次。合作社负责人陈邦齐是第一个被评为“新乡贤”的代表,他充分履行自己乡贤的身份,带头投入荷和原乡打造,他创办的龙邦农业公司打造了500亩原乡观赏荷花核心区;合作社成员阳礼台也是莲藕种植大户,在荷和原乡建设期间,他带动园区内十余户合作社社员投工投劳参与园区建设,在园区建筑外立面整治最初,他第一个赞成自家房屋外立面改造,此后,他同其他几户社员成了园区内的协调员,动员农户房屋外立面改造。

(二)参与建设乡村振兴讲习所。乡村振兴讲习所既是村党支部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场所,也是农村党员群众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政策,讲授新技术的主要场所。课程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到党建如何引领乡村发展,从农业种植技术到如何在农村从事电子商务。合作社为了发展更绿色、健康的莲藕种植,聘请专家对土桥辖区内土壤等进行了专业分析,积极探索更科学的莲藕种植技术。在村乡村振兴讲习所的课程安排中,就有很多莲藕种植技术培训,授课老师都是合作社大户骨干,以此让更多农户掌握了解莲藕种植技术。


创新发展模式 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

野鹤镇位于忠县东北部,离县城45公里,距万州63公里,地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良好,是生产原生态高品质蜂产品的理想之处;全镇属丘陵地区,海拔落差较大,在350—846米之间,立体气候明显,槐树、五倍子等蜜源植物丰富。2018年,镇党委政府为跳出发展瓶颈,调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因地制宜,整合本地优势资源,于2018年7月5日注册成立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由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现有成员537户,其中,脱贫户525户(1880人)。现建有日产2000斤蜂蜜的加工厂房一间,总面积3500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元,内设展览厅、检验室、加工灌装车间以及办公室、财务室等。合作社认真贯彻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设置理事会、监事会,由白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每半年召开一次成员(代表)大会,建立完善了《合作社章程》和财务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注册“忠城蜜蜜”商标,于2019年5月24日在忠州广场举办“忠城蜜蜜”产品面市发布会。通过对资金和人力等资源的优化整合,探索实践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野鹤模式”。

一、模式创新“新思维”,开辟产业发展“新境界”。

在村里人才少,部分建卡贫困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稳定增收难,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经营性收入的背景下,该社通过创新发展模式,开辟产业发展“新境界”。一是采取“帮扶集团+合作社+贫困户+公司”的模式,由县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统筹资金,为贫困户购置蜜蜂(其中已脱贫户1桶,未脱贫户2桶);贫困户以蜜蜂入股合作社;由有养殖经验和技术的农业公司负责蜜蜂养殖;合作社负责蜂蜜加工、销售以及上下联通、利益分配等工作。贫困户通过到合作社务工以及蜜蜂入股分红获得收益;企业、农户和合作社年底对产量(每桶保底30斤)按照4:4:2的比例进行兜底分红。二是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的模式,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分管乡村振兴的领导牵头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具体实施,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产业振兴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合作社由野鹤镇政府组织牵头,由所辖1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和525户贫困户组建而成,形成“1+12+525”抱团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合作社通过模式创新,实现了蜜蜂产业的快速发展,从2019年投产销售至今,已累计销售蜂蜜3万斤,销售额300余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建卡贫困户分红60余万元。

二、智慧养蜂“新体系”,实现产销全程“智能化”。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以带动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整合现有资源,构筑智慧养蜂“新体系”。一是数字蜂养。投入61万元引进智能蜂箱设备50台,通过数据平台实时收集养蜂各环节信息,包括蜂场基本信息、蜜源基地、蜂群养殖、蜂蜜采收等信息,帮助蜂农有效了解蜂箱状态,减少蜂群损失,实现养蜂人工效率提升80%;开箱频率降低200%;单箱产量由30斤提升至39斤。二是全程溯源。通过区块链追溯平台,对蜂蜜生产全链路关键环节的数据,利用现场布设的传感器、摄像头、专用PDA等设备进行自动采集,将蜂蜜从蜂巢到工厂到餐桌的全链路信息传到区块链中,为每一件产品创建唯一的“原产地身份证”,实现蜂蜜从采蜜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全流程实时数字化跟踪、监控与管理,便于消费者全程追溯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切实提升蜂产品质量。

三、品牌打造“土蜂蜜”,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

忠县忠城蜜蜜养蜂专业合作社坚持质量为本、制度为纲,着力进行品牌打造,促进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撬动乡村振兴“大产业”。一是联合经营扩规模。借助新华社•农投良品团队共同发起的“良品行动”,整合7家政企的力量,以重庆悦蜂农业有限公司为企业平台,打造三峡库区中蜂产业的龙头区域公共品牌——“三峡蜜罐”,截至目前,“三峡蜜罐”系列产品累计销售5000余斤,销售额达50余万元。今年4月,联合陕西易兴德蜂业有限公司,研发分离式蜂蜜水,与邮乐购开展订单式合作,目前已订购蜂蜜水2万瓶。二是拓宽渠道促销售。借助C2M产销协同技术,构建产销协同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反向引导生产,提升订单流转效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的产销模式,设计专用包装瓶和外包装,统一包装标识,蜂蜜经过HACCP体系认证及相关检测,确保其营养价值,提高消费者购买信心;发展以蜂蜜为主的线上店铺、淘宝网店4个,入驻胡燃商行、忠州特产销售店等10余商户,产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