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夏,海拔1250米左右的重庆市武隆区双河镇高山番茄谷,微风不燥,阳光正好,一排排现代化蔬菜大棚林立于平坦的山谷中,沿着公路延绵6公里。大棚内,6元一颗的“先正达黑番茄”、12颗一串红的“瑞克斯旺”、“吹弹可破、入口即化”源自日本岛的“天使之唇”小西红柿,以及“渝番”“金红”系列等菜用型,水果型、菜果兼用型近20个品种西红柿正陆续上市俏销全国各地。以蔬菜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双河镇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围绕主题教育“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切实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系统聚焦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三农”工作,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形成狠抓落实的好局面。当前,重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保持稳定,高标准农田改造全面加强,农产品加工产业提档升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高。
把身子沉下去,把问题摸上来
5月5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果蔬调研组走近渝北区兴隆镇龙寨村的一家生产双孢菇企业,30多间菇房一字排开,但还没有开始生产,工人正在调试设备。
“工厂准备什么时候开始生产?”调研组一名成员问。
“我们还在等米下锅。”企业负责人陆鑫有些无奈地说,公司创建于2021年,投产后年产量有5000吨,能满足重庆双孢菇近一半的市场需求,“没想到购买设备、建厂房等就投入了6000多万元,目前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购买发菌原材料的钱都不够,因而开工时间一再延迟。”
“调研后发现,像这家企业一样缺资金、缺技术的,不在少数。”重庆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围绕果蔬、肉蛋奶、中药材产业成立了3个专题调研组,对三项产业发展加工业存在的短板、难点和卡点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一周扎扎实实的走访,3个调研组收集了30多个区县58家企业在加工生产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归结为原料基地空间小、产品创新能力差、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市场营销手段较为落后等四大类问题,最后形成了调研报告。
“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田间地头,解剖‘麻雀’式的调研,最终是为了纾解痛点、打通堵点、补齐断点。”该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坚持结果导向出实招,构建“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督查回访”工作闭环,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抓好主题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前,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聚焦重点定题目,确定了《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现重庆担当》《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等37个调研课题,并作出细化安排。同时,班子成员领题调研,先后深入21个涉农区县、56个乡镇,召开调研座谈会28场、“坝坝会”28场,走访农业企业41家,访谈干部群众760余人次,深入基层察实情、看实况、听实话,真正把身子沉下去,把问题摸上来。
科技走进山地,“智慧”融进农业
在重庆市渝北区青龙村,一行行柑橘树漫山遍野,随着大大小小的山丘起伏,恰似绿色海浪。无人植保机来回飞行,雾状的药水准确地洒落到每一株橘树上。青龙村驻村第一书记田金沛介绍:“果园2000多亩,只需少量的人工管理,田间工作全部交给无人机、对靶喷药机器人、水肥一体化自动滴灌系统、全景VR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等一系列的数字化现代农业装备和技术。”
这是重庆打造的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据介绍,果园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针对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地块破碎等特点,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重现实景数字果园,实现果园数据“全覆盖”、精准管护“全过程”、农机协同“全自动”,果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100亩果园仅需2人即可实现轻松管理,一级果品率提高40%,亩均增收1万余元。
推进主题教育,在“实”字上见真章。重庆乡村丘陵山地占比大,多为“馒头山”“巴掌田”,传统农业智能化水平低,管护难度大、成本高,农产品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为此,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稳步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总体水平达到43%,持续保持西部地区第一。目前重庆形成了“一平台(三农大数据平台)、七个单品种大数据(生猪、柑橘、柠檬、榨菜、脆李、茶叶、黑山羊)、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水稻、玉米、油菜和柑橘四大作物及八大特色经济作物)”大数据资源基础。其中,三农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全市涉农信息资源数据超4亿条,同比增长4倍。
与此同时,重庆数字农业创新应用不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重庆先后获批实施荣昌区生猪、合川区蛋鸡、云阳县柑橘、南岸区渔业等4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在种植、养殖和种业建设方面不断应用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成功打造出数智稻田、种苗工厂、智慧果园等多种数字农业新模式,形成科技成果9项。
特色产业强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
6月28日,一架中国邮政航空波音737全货机缓缓降落在重庆巫山“云端航母”机场——今年脆李销售旺季,每日两架次“脆李专机”从这里起飞,让“中华名果”巫山脆李从枝头到1000余座国内城市,实现次日新鲜送达。
巫山脆李始于唐宋,生于巫峽,肉质松脆、甜酸适度、味美爽口,深受全国消费者青睐。巫山县立足当地农业特色资源,推动脆李产业全链条升级发展。巫山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付嘉康介绍:“目前,巫山脆李遍及全县23个乡镇222个村,种植面积30万亩,种植户达5万余户,带动了20余万从业人员增收致富。今年预计产量13.5万吨,综合产值将突破18亿元。”
“小果子”成就“大产业”。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重庆紧扣“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立足资源禀赋,选准主导产业,优化产业生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支持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支持冷链流通体系建设、设立100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为加码支持食品及农产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今年6月,重庆出台被称为“黄金十条”的《关于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十条政策》。按照相关规划,重庆到2027年,将升级打造5000亿级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支柱产业集群。
开展主题教育,关键看行动,最终看效果。据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介绍,目前,重庆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19.10亿元,累计获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7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获得农业农村部登记地理标志农产品70个。今年上半年,重庆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居全国第8位;农民经营净收入增长9%;夏粮产量增长1.3%;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4%,居全国前列。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基本盘持续夯实,发展成效明显。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