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点线片面”防止返贫“监测网” 重庆累计识别13万余名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这几天,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伍早清又来到脱贫户任珊迪家中走访。刚进院子,任珊迪就起身迎接:“多亏了伍书记的帮扶,把我们这个家从悬崖边拉回来!”
前两年,任珊迪的儿子彭吉山查出患有颅管瘤,做手术花了家中大部分积蓄。被识别为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以下简称“监测对象”)后,随着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农村低保等一系列帮扶政策的落实,让这个家庭重拾生活的信心。
任珊迪是我市累计识别的13万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之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至关重要。18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了解到,重庆探索建立“点上重点监测、线上专题监测、片上四级监测、面上大数据监测”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对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实施预警监测,守住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精准画像 重点关注三类人群
“目前,我市动态识别的19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其中尚有一些脱贫户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一些边缘易致贫户面临致贫风险,一些农户可能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必须对他们进行精准帮扶。”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此,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我市明确重点监测对象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三类,并建立了“点线片面”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
“点”即点上重点监测,结合全市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回头看”,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困难户等人群开展全面排查,重点关注;“线”即线上专题监测,通过广泛调研走访,确定产业、就业、重病、意外四项专题监测内容;“片”即片上四级监测,对全市有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任务的区县,整合帮扶部门、镇村干部、监测帮扶联系人等多方力量进行监测;“面”即面上大数据监测,用好重庆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动态掌握全市监测对象识别、帮扶情况。
通过这样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精准、高效、及时对处于返贫风险的群众实施预警监测,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精准识别 基层“监测员”走访算清收支细账
明确了重点监测对象后,基层干部当起“监测员”,到群众家里走访,算清收支细账。
2023年,伍早清与村干部到任珊迪家中走访,调查核实任珊迪家中出现返贫风险的情况。在此之前,他们已收到任珊迪递交的监测对象申请书。
“娃儿得了颅管瘤,动手术花了5万多块。”任珊迪泣不成声,向众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任珊迪一家本已稳定脱贫,但儿子的病情让其面临着极高的返贫风险。伍早清了解情况后,很快将任珊迪一家纳入监测对象,对其进行重点关注。
据了解,巫山将监测对象进行网格化管理,确保发现问题在一线,并建立“四步协同法”防返贫监测帮扶体系。
其他区县也有类似探索,例如城口县探索建立“八户六策”防止返贫精细化帮扶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南川区将监测对象划分为三个风险等级,形成“对象发现、预警响应、精准帮扶、消除风险”管理闭环,丰都县推行防止返贫五步工作法,从动态监测、预警核实、归口处理、跟踪核查、限时清零五步,强化防止防贫监测和帮扶工作。
据市农业农村委数据显示,我市已累计识别监测对象43855户132855人,其中脱贫不稳定户11979户37546人,边缘易致贫户17169户48158人,突发困难户14707户47151人。
精准帮扶 “一户一策”有效防止返贫
找到监测对象及分析其风险点,为具体实施帮扶措施奠定了基础。
在成为监测对象后,任珊迪得到了一系列帮扶:因任珊迪有职工医保,县上为家庭其余成员补贴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共866元,落实大病医疗救助1.3万元、医疗报销2.8万元,以及临时救助2000元;为她的儿子申请了每月490元的农村低保。 种种措施之下,任珊迪一家成功消除返贫风险。
像任珊迪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
城口县双河乡永红村脱贫户刘跃云的妻子喻学兵前几年患有脑瘤,手术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在成为监测对象后,刘跃云报销了4万余元医药费,三个孩子在享受学费减免的基础上,每人每学期还能领到200元的生活补助,村里也为他安排了护路员公益性岗位。
南川区木凉镇汉场坝村二社脱贫户罗仕勇,一直因病缺少劳力,本就是低保兜底脱贫。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病逝后,两个人的低保变成了一个人,加之他本人突发脑溢血,本就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镇里将其纳入监测对象,并把他享受的低保“升级”为五保与残疾补助,每月领到的兜底保障费用从400多元增加到千元出头,为他解了燃眉之急。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进一步完善立体防贫返贫监测体系,保障数据、信息联动,实时更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