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机械化信息 > 媒体报道

“最美农机推广人”李刚:扎根田间23年,农机推广他在行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3-09-22
字体:

近日上午10点,重庆日报记者见到李刚时,他正在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种粮大户李福军承包的200亩稻田里,指导机手收割水稻。

“李师傅可不是那么好请的。”李福军说,这几天高山水稻陆续成熟后,他就一个劲地给李刚打电话,邀请李刚到他家收割水稻,这才排上了队。

在梁平,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有几十家,李军为何偏偏要找李刚?

“还不是李师傅手上有活儿。”李福军解释说。

凭着开农机的手艺,扎根农机事业23年的李刚,从一名“门外汉”变成了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的“土专家”,前不久还被评为首届“最美农机推广人”称号。

返乡创业

创办场镇首家农机合作社

40岁的李刚原本是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永嘉乡人,高中未毕业就去广州、云南等地打工。2007年,在外漂泊7年的李刚带着妻子来到永川区大安街道石庙场定居。

当时石庙场只有两家农机维修店,绝大多数农户的汽油机、柴油机坏了,都会拿到永川城区维修,费时还费力。头脑灵光的李刚意识到,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农户使用打米机、抽水机、小型微耕机将会成为一种趋势。

在考察永川城区农机销售门市后,李刚交了500元学费来到位于客运中心附近的农机市场某门市学习农机维修。3个月后,学到手艺的李刚拿出全部积蓄在石庙场开了家农机维修销售店。凭着吃苦耐劳的韧劲,李刚的农机销售和维修业务做得红红火火。

但在经营农机过程中,李刚发现,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选择农业机械化作业。而此时,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的大型收割机也陆续来到永川进行跨区作业。

“这些跨区农机手不辞辛苦大老远来到永川,如果我像它们一样有一台收割机,老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现代化农机服务。”2010年,在家人的支持下,李刚购买了一台履带式联合水稻收割机,和其他省的农机手一样,在收完本地的稻谷后,开始了跨区作业。

由于服务好,机收技术过硬。2012年11月,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李刚紧接着又领头创办了大安首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后更名为“重庆市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开展农机销售和农作物耕种收全程社会化服务。

机收减损

30多位农机手成“香饽饽”

在李刚的带领下,合作社除开展农机维修服务外,他时常领着30多位机手走南闯北,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在此过程中,李刚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水稻机收效果自然不用多说,省时省力还省钱,但机收也有不足,容易造成浪费,很难实现颗粒归仓。

“一亩田多的损失稻谷30多斤,少的也有10多斤。”李刚说,造成浪费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没有使用适宜的农机。比如,有的收割机按照北方平原地区设计,割刀数量少,间隙大,稻谷容易漏掉;二是机手操作不当,比如有的机手驾驶农机在稻田里转弯掉头时,幅度过大,造成水稻碾压面积过大,不易收割;三是农机农艺不配套,比如有的稻田没有预留农机下田的坡道,农机下田时会碾压部分水稻。

这些损失的稻谷看似不多,但累计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早些年,李刚的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每年要代收稻田3万亩以上,如果不解决好减损问题,就可能造成近百万斤稻谷被白白浪费。

从2013年开始,李刚开始了对机收减损的研究。

针对农机设计存在缺陷的问题,他将这些问题反映给厂商,通过改良优化农机,减少因农机不适造成的损失。针对农机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合作社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培训机手,同时请来市里农机操作的专家为机手讲解农机知识、进行田间操作示范等,尽可能减少机收损失。

通过采取各种机收减损措施,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代收的稻田稻谷损耗率已从3%降低到1%以下,也就是说,每亩稻田要多产出20多斤稻谷。10年来,合作社累计机收稻谷近40万亩,减少稻谷损失近千万斤。合作社的30多名机手,有1名获得高级职称,8名获得中级职称,20名获得初级职称,有的机手还被评为市级十佳机手称号。因此,合作社的机手成了周边川渝种粮大户争抢的“香饽饽”。

粮油轮作

提高效益增强种粮积极性

在开展机收减损的同时,一场关于粮油种植模式的探索也在同步进行。

与其他合作社不同,李刚在创办合作社初期在大安街道二朗坝村流转了500多亩土地,进行优质稻的种植、加工和销售。

“基地只种水稻或高粱等,一年一季的大春作物,导致秋冬季土地闲置。年终决算,扣除生产成本和土地租金,每亩倒亏200元。”看到土地产出效益不高,李刚将目光投向冬闲田(土)的利用上。

2014年,在市农业农村委召开的秋冬种现场会上,通过实地观摩油菜轻简化生产技术,李刚受到启发。同年秋,在李刚的带领下,合作社在收获高粱后的土地上首次撒播试种油菜,次年油菜亩产达300斤,亩增产值900元,“高粱-油菜”轮作示范取得初步成功,合作社也迎来了“开门红”。

为提高土地收益,李刚在高粱-油菜轮作模式基础上,加大探索试验力度,在油菜生产季同期套种萝卜、大头菜、莴笋、大白菜等蔬菜。通过近3年的不断实践,合作社成功探索出了高粱-油菜(混种春萝卜)的全程机械化、轻简化生产新模式,实现一年收获三季作物。“不仅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他说。

目前,合作社已全面实现高粱、油菜等农作物“机耕-机播-机防-机收-机烘-机械粉碎秸秆还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由于贡献突出,李刚获得高级农民技师证书,还荣获2016—2018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以及重庆农机一线“土专家”称号。谈及未来,李刚说,他将加强合作社建设,做好农机的推广与运用,为确保粮食安全贡献农机人的力量。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