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收割机开进转龙村“巴掌田”!江津9900亩适度规模(户作)水稻实现机械化收割
江津融媒讯(记者 陆海银 通讯员 李嘉庆 高美玲)8月16日,记者走进石蟆镇转龙村千坵塝看到,春季种下的水稻已经成熟,两台收割机分别开进了“巴掌田”,在金黄色的谷浪中来回穿梭。随后,农户再将装满稻谷的收割机开到田埂边进行脱粒和装袋。
据悉,转龙村千坵塝有1000余块农田,这里地处丘陵山区,坡度大、地块琐碎,多是“巴掌田”,大的不到1亩,小的仅有0.1亩,田块最狭窄处不到2米,大型农机根本无法操作。长期以来,这里收割机不能下田,水稻收割工作只能依赖人力完成,效率低下且成本高。去年,随着石蟆镇探索开展丘陵山区适度规模(户作)机械化模式的推广,转龙村开始利用小型农机具进行水稻收割。
“小型农机能够在丘陵山地上灵活作业,一天内一台机器便能够完成10余亩水稻的收割任务,而成本仅仅需要1000元。”转龙村党委书记李敏告诉记者,如果光靠人力的话,10余亩水稻收割,4个人需要10多天才能完成。相比传统的人力收割方式,现在水稻收割机械化不仅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和经济负担。
这样的喜事得益于江津区在全国率先推出“改路适机、地路互联、机地相适”适度规模(户作)机械化生产模式。
“对于村民来说,小型农机能下‘巴掌田’真是大好事!”李敏告诉记者,适度规模户作机械化生产模式:就是在农田上新修简易机耕道、下田坡道,修路不改变田土原有结构,也不浇筑混凝土,沿着原有的人行便道修路。另外,再配备上耕田机、播种机、收割机等配套机械,进行机械化生产。该模式的关键在于:以户为单元、多户联合生产,耕地和播种由远及近、收割由近及远,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方便旋耕机从毗邻农田通过,解决了农业生产的重体力关键环节,让农户真正实现了以较少的投入,在坡耕地区域快速实现耕、种、收、运机械化。
“转龙村的成功案例是江津区农业发展的新亮点,也为其他丘陵山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江津区在今年初落实了第一批、第二批衔接资金,用于包括石蟆镇转龙村在内的8个村居打造9900亩的适度规模(户作)机械化应用场景。此外,江津区还通过改建机耕道、修建下田坡道等方式,有效改善了1.3万亩耕地的耕作条件,有效推动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千坵塝水稻成熟了
收割机开进“巴掌田”
千丘塝水稻喜获丰收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