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机械化信息 > 媒体报道

【我爱我的村】新农人李佳奎:以“数”赋农 3000亩稻田“算”出好收成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5-08-13
字体:

李佳奎(右)监测水稻长势。(摄影:张泽美)

李佳奎为无人机加农药。(摄影:张泽美)

“四年前我还在写字楼里敲代码,每天对着屏幕改程序;现在天天扎在田里,对着稻子琢磨‘生长逻辑’。”近日,在荣昌区盘龙镇大建社区,37岁的水稻种植户李佳奎正在观察水稻长势,指尖划过稻穗,指腹沾染的泥土带着潮湿的腥气。

这位曾经的程序员,如今已是盘龙农机股份合作社里的“数字农人”,3000亩稻田成了他用代码编织的“新战场”。

这场跨界转身,源于李佳奎偶然发现的“秘密”。“有次回老家帮家里看田,发现农户们施肥、打药全凭经验,效率太低了。”他眼睛一亮,“当时就想,计算机算法能优化程序,为啥不能优化种水稻?”

带着这份对技术的敏锐嗅觉,李佳奎于2021年辞去工作,回到家乡荣昌,把敲代码的逻辑“搬”进了农田。

“你看这179个摄像头,就是我布的‘电子眼’。”李佳奎指着田间的设备向记者介绍,“水质、土壤温湿度、光照时长,数据实时往后台跑,水稻长得好不好,屏幕上看得明明白白。”

播种季最能看出数字技术的厉害。“以前农户选种育苗,靠的是‘老把式’。”李佳奎说,他搭建的“水稻生长数字模型”就像是指挥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气象预警、土壤养分检测、虫情监测数据一整合,最佳播种期、施肥量、灌溉时间直接能算出来,让稻田种植告别凭经验‘拍脑袋’的时代,进入到靠数据‘算明白’的新阶段。”

病虫害防治曾是农户最头疼的事。“药下重了浪费,下晚了减产。”李佳奎边说边演示植物病菌孢子捕捉分析系统的运行流程。“这套系统24小时盯着空气中的病菌孢子,一有异常马上报警。这时候用少量药,就能把病害摁在萌芽期。”配合无人机精准喷洒,既节省了人工成本,又减少了农药残留,水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收割后的烘干环节,直接关系米的口感。“以前靠天晒谷,遇着阴雨天就糟了。”李佳奎领着记者来到智能烘干塔前,边走边介绍。鲜稻先经自动分拣机“体检”,剔除瘪粒、杂质。随后进入烘干塔,系统根据稻谷初始含水量自动设定参数进行烘干——含水量25%以上时,用45摄氏度低温预烘,避免出现爆腰现象。待含水量降到18%后,再升温至50摄氏度深度烘干。整个过程,传感器实时监测稻谷水分,最终将其稳定在13%至14%的最佳区间,最后经冷却机降至常温,再由传送带送入恒温仓储区。“全程不用人工,又锁住了米香,霉变风险也大大降低了。”他满意地说道。

数字技术带来的甜头,种植户李民源最有体会。“以前凭经验种稻,一亩地最多收800斤;现在跟着李老师的技术走,亩产稳定在1000斤以上,收入涨了近三成!”他笑着说,“现在种地不是‘看天吃饭’,是靠科技‘稳赚钱’。”

如今,合作社年产水稻2000吨,总产值达400万余元。但李佳奎还有更大的计划,“下一步要把‘水稻生长数字模型’升级成‘农业大脑’,接入市场数据,不光要种得好,还得卖得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