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农业机械化信息 > 媒体报道

綦江:无人机“跑腿”助农忙 金玉米飞出致富加速度

--

日期: 2025-08-2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前,在綦江区石壕镇紫龙村糯玉米种植基地内,一台翼展2米多的农用无人机正穿梭于田间,将打包好的玉米精准运送至公路边,基地销售负责人张元华手持遥控器,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这台今年3月投入5.7万元购置的大疆植保无人机,如今成了基地里的“生力军”,为玉米种植管护与采摘装上了“科技引擎”。

无人机正在运送糯玉米。(摄影:魏源森)

紫龙村的玉米基地,流转的多是撂荒地与插花地,这些地块不仅零散不连片,距公路还有不短距离。“玉米不挑地,当初选这些地,就是为了降低流转成本。”张元华坦言,可到了管护和采摘环节,难题接踵而至,地块分散,工人每次进出都得背着几十斤物资步行近1小时。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多为中老年人。”基地生产负责人张元均补充道,让老人背着重物在田间往返,体力根本吃不消。过去纯靠人工,一天最多采摘700斤至800斤玉米,遇上旺季订单激增,常常供不应求。

工人正在搬运无人机送来的糯玉米。(摄影:魏源森)

科技成了破局的关键。合伙人们合计后,果断引入无人机。如今,施肥时,无人机直接将农家肥送到地头,工人只需专注施肥;采摘时,打包好的玉米由无人机转运至路边装车。

“省了来回奔波,效率提上去了,强度降下来了!”张元均告诉记者,无人机最远飞行2公里、最高升至30米,单次可运送约130斤货物,现在每天最多能采摘15吨玉米。

基地销售负责人张元华正在调试无人机。(摄影:魏源森)

效率提升的同时,成本也降了下来。张元华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以前每天至少需15名工人,现在用工减半,一年能节省成本约10万元。

尝到甜头的合伙人团队正规划引进智能犁土机等新农具,探索无人机在播种、病虫害监测等领域的新应用。科技的“翅膀”,正带着紫龙村的玉米产业飞向更广阔的天地,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