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得“金”!忠县大豆单产创新高有“三大法宝”
--









▲忠县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区。通讯员 谭毅 摄
金秋时节,忠县传来丰收喜讯——该县拔山镇大豆高产攻关田实收测产亩产高达256.17公斤,创下重庆渝东北丘陵地区大豆单产新纪录。
“高产背后有‘三大法宝’。”9月10日,忠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大豆单产突破得益于三项关键技术的协同发力。他透露:“今年全县大豆总产量预计突破2万吨,较技术推广前增长5.8%。”
科技赋能,单产突破有“利器”
在毗邻拔山镇的新立镇,种植大户赵丽将豆田扩种至200亩,全年增收超过10万元。
“高增收的关键在于高产新品种。”赵丽抓起一把颗粒饱满的大豆向记者介绍,“华圣28”大豆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能有效抵御多种病害,还具备抗倒伏、不易裂荚的特性。“这样的品种农药用得少、生产成本低、品质更好,卖价自然更高。”
除了选用高产新品种,忠县农业农村委还试验推广集成高产栽培技术,依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素科学确定种植密度,确保每一株大豆都能充分吸收阳光、水分和养分,实现群体与个体的协调生长。
“种子包衣就像给种子穿上防护服。”赵丽说,这不仅能防病虫害,还能提供营养,促进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再配合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和大豆生长需求,精准搭配氮、磷、钾等元素,“等于是为大豆定制的‘营养餐’,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此外,忠县大力推广轻简机械化作业,使用精量播种机、植保无人机、大豆专用低损收割机等设备,推动大豆种植从传统人畜劳作转向机械化、智能化,显著降低劳动强度,提升生产效率。
以大豆专用低损收割机为例,可轻柔收割成熟豆株,最大限度减少豆荚破损和豆粒损失。
▲机收春大豆。通讯员 谭毅 摄
三级示范,辐射带动促增收
“采用新技术后,大豆亩产达256.17公斤,较常规种植亩产180.4公斤增产75.77公斤,增幅42%。”忠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冉元龙算了一笔账:按每公斤6元计算,每亩净增收454.62元,加上机械化节约人工成本100元,每亩节本增收超过550元。他说,“增产又增收,极具推广价值。”
作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忠县创新构建“县建千亩示范片、乡建百亩攻关方、村建重点示范点”三级示范模式,形成金字塔式推广体系:
县级千亩示范片作为高产标杆,集中展示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的应用成效,为全县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乡镇百亩攻关方承上启下,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技术攻关,探索适宜本区域的高产路径;村级示范点深入村庄,让农民亲眼见证技术成效,激发参与和学习动力。
“三级示范实现了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冉元表示,该模式加速了新技术、新模式的普及。目前,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已达16.7万亩,预计总产量突破2万吨。
而今,成效正在显现:忠州街道陈锋利用闲置土地种植大豆、玉米100多亩,今年增收16万元。
“四良”融合,系统谋划提质效
忠县在大豆种植方面的成功实践,为西南丘陵地区乃至全国大豆产业提升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们将持续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忠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良田方面,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地力;在良种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选育更多适应不同环境和市场的新品种;在良机方面,推广先进农业机械,实现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在良法方面,优化栽培技术,探索更契合忠县的高产技术模式。“通过加快推广高产技术模式,助力粮油作物单产稳步提升。”
科技的力量最终体现在农民的笑容和收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犹如一剂“强心针”,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许多农户纷纷扩大种植、学习新技术、添置新设备,产业氛围日益浓厚。
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也吸引大量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前不久,拔山镇青年张新结束打工生涯,回乡种植大豆,并购置耕作机械,开启崭新的农业创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