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2025年第1期)

--

日期:2025-03-18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4月份气温回暖,水温逐渐升高,水产养殖进入生长旺季,各养殖场应加强水质调节,适时适量投饵;同时4月也是各类病原微生物繁生的高峰期,请各养殖场(户)、切实做好生产管理和病害防控工作。

一、病情预测

1.细菌性败血症:感染性强、死亡率高,主要危害鲤科鱼类,需重点防控。

2.细菌性烂鳃病:水温15℃以上易发,危害品种主要有草鱼、青鱼、鳊鱼、白鲢。

3.赤皮病:全年可发,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等,特别是当捕捞、运输、放养使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或冻伤,以及鱼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易感染。

4.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引起,可感染草鱼、青鱼、鲤鱼等多种淡水鱼,常与细菌性烂鳃病、赤皮病等并发,水温18℃以上易发。

5.气泡病:主要危害苗种,主要由水体氧气过饱和引发,导致鱼类出现气泡症状,严重时可致死。

6.车轮虫病:主要危害鱼苗、鱼种。寄生在鱼体表和鳃部,临床症状“白头白嘴”或“跑马”等,20℃~28℃易发。

7.孢子虫病:重点关注草鱼、鲢、鳙养殖集中区域。

8.水霉病:水温10℃~20℃易发,鱼体受伤后的易感染。

9.鲤春病毒血症:春季流行,主要症状为体色发黑,腹部膨大,肛门红肿,体表、鳃及内脏充血或出血,鲤、锦鲤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10.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鲤疱疹病毒Ⅱ型引起,主要症状为体表和内脏器官出血、充血,10℃~33℃可发病,据近两年监测情况发现,该病在低温期有多起发病及死亡情况,鲫鱼养殖场需重点防控。

二、防治措施

1.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消毒养殖工具,保持适宜养殖密度,确保溶氧充足。适时注水调节有机物浓度,定期使用生石灰或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

2.细菌性败血症、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该病流行季每半月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发病时,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全池泼洒消毒,治疗烂鳃病可用氟苯尼考粉等国标渔药拌饲投喂;细菌性败血症、肠炎病和赤皮病可用甲砜霉素粉;肠炎病可用大蒜素等拌饲投喂。

3.气泡病:每立方米水体用3g~5g食盐全池遍洒;同时关注池塘藻相,控制藻类过量繁殖,氧过饱和状态。

4.车轮虫病:鱼种放养前,用0.5g~1g/m3硫酸铜浸浴15min~30min进行预防消毒。发病时,用0.7g/m3水体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或者用0.4g/m3水体苦参碱,全池泼洒1次~2次。

5.孢子虫病:定期向水体中添加如乐畅桉树精油等具有抑制作用的产品;发病时,用敌百虫0.1g~0.2g/m3水体全池泼酒,3~5天一疗程。

6.水霉病:发病时,每亩用五倍子末150g~200g、食盐5kg,兑水后全池泼洒,严重时当天用2次。隔天用复合碘溶液(水产用)泼酒,每亩用约167mL,隔天再用1次。具体防治措施也可参照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发布的鱼类水霉病科学防控指南进行防控。

7.鲤春病毒血症:加强检疫确保不携带病毒;苗种投放前,对池塘进行全面的消毒。发病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病毒药物,如大黄、板蓝根等中成药,进行内服治疗。同时,使用外用药物如聚维酮碘、含氯剂等进行辅助治疗。

8.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加强检疫,确保不携带病毒。发病时,切忌滥用药,消毒制剂选用刺激性较小的碘制剂,使用浓度为0.3~0.5mL/m3。发病时,可以连续泼洒2~3次,隔天泼洒1次。药物采用板蓝根、蒲公英、茵陈、穿心莲等,每千克饲料各用3~5g,加5倍水煎开后取汁,拌料投喂,1天2次,连用7~15天。

9.做好无害化处理。及时打捞水体和底泥中的死鱼,并做好无害化处理,具体参照《病死水生动物及病害水生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SC/T 7015-2022)执行。

10.加强检测和检疫。加强水产苗种检疫及养殖过程中重大病原的检测。

11.规范使用药物。选择“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中的药物,科学规范使用,禁止使用违禁药物。

12.及时报告疫情。发生大规模发病和大量死亡等异常现象,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病情扩散。

防治措施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建议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全国水生动物疾病远程辅助诊断服务网"(http://www.adds.org.cn/)或"中国水产"APP获取专业指导。如有疑问,也可咨询重庆市水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系电话:023-8671636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