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林仕梅教授团队在揭示大口黑鲈两性利用淀粉能力的差异机制上取得进展
近期,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林仕梅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Aquaculture(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4.5)发表题为“Nutri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female and male largemouth bass (Micropterus salmoides) to different dietary starch levels”的研究论文。
目前,大口黑鲈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鱼类,因肉质鲜美紧实、无肌间刺、适宜加工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养殖效益也十分突出,2022年我国养殖产量超过80万吨,养殖规模与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市场潜力较大。为推动大口黑鲈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西南大学林仕梅教授团队持续开展其营养代谢学研究。该团队前期研究指出大口黑鲈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极其有限(Ma 等,2019),这严重限制了淀粉在大口黑鲈饲料中的应用。众所周知,鱼类相比于其他动物表现出更明显的性别二态性。目前,雌性和雄性大口黑鲈对不同饲料淀粉水平的营养和生理反应关注较少。因此,探讨大口黑鲈两性对饲料淀粉水平的耐受性和生理响应,为大口黑鲈饲料的精准配制及其养殖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技术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通过对雌雄大口黑鲈饲喂两种不同淀粉水平(10%和20%)的饲料,评估大口黑鲈两性对饲料淀粉水平的营养生理响应的差异。结果发现,雌性大口黑鲈对摄食抑制分子(cck\leptin)的敏感性强于雄性,导致雌性大口黑鲈对高淀粉饲料的摄食量减少。同时,雄性大口黑鲈肝脏的糖酵解(hk\pk\pfk)和脂肪分解(acc2\cpt1\hsl)能力优于雌性,而雌性大口黑鲈的肝脏表现出更活跃的糖异生(pepck\g6pc)和脂质合成(fas\srebf1)过程。可见,雄性大口黑鲈对淀粉的耐受性强于雌性,且有较高的利用率,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