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年冬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









当前“寒露”已过,重庆麦区进入秋冬种关键期。我市冬小麦种植以旱地轮作麦为主、稻茬麦为辅,兼具山地丘陵地块零散、秋冬气候湿润多阴雨、冬干春旱及倒春寒风险高、土壤易渍害等地域特点。当前主产区前茬生育进程正常,土壤底墒充足,利于腾茬播种,但气象预测11月可能出现阶段性连阴雨,易导致土壤过湿影响播种质量。为实现小麦“一播全苗、壮苗越冬”,夯实明年高产基础,结合我市生产实际,制定本技术指导意见。
一、深耕整地与耕地培肥:聚焦降渍保墒,提升土壤肥力
重庆麦区核心痛点为“渍害”,整地关键在于“排湿、碎秆”,兼顾秸秆还田与土壤耕层优化。
1.稻茬田优先做好排水晾田。水稻灌浆后期(收获前10~15天)及时断水晾田,避免收获时机械碾压导致土壤板结;水稻收获后立即清理田间积水,按“2~4米幅宽”开厢,厢沟深20~25厘米、腰沟深 30~35厘米、田头沟深35~40厘米,确保 “三沟相通”,最大限度沥干渍水,降低土壤湿度。
2.秸秆还田确保“碎、匀、埋”。水稻收获时碎草长度控制在5厘米以内、留茬高度10~20厘米,确保秸秆均匀覆盖田间;玉米轮作旱地需在玉米收获后1周内完成秸秆灭茬,粉碎后均匀撒施,避免局部秸秆堆积影响出苗。
3.因地制宜选择耕作方式。稻茬田土壤湿度大、质地黏重,优先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技术,简化耕整流程,减少土壤碾压板结;田面不平整或有大块残茬的地块,可先用浅旋机械(旋耕深度 8~10 厘米)耙平后再免耕播种;对于坡度较缓、地块面积较大的旱地,可在玉米秸秆粉碎后采用免耕方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和保墒抗旱能力。
二、优选良种与种子处理:突出抗逆适配,严控源头风险
结合重庆气候与产业需求,品种选择以 “抗病、耐湿、抗冻、适销”为核心,种子处理聚焦“防病害、控虫害”。
1.科学筛选适宜品种。稻茬麦区,重点选用抗赤霉病、纹枯病、耐渍性强的品种,如“渝麦13”“绵麦 48”等中筋品种,兼顾高产与抗逆;旱地轮作区,选择耐干旱、抗穗发芽的品种,如“川麦104”“渝麦17”;特色需求区,订单种植的酿酒、膨化专用麦,可选用“西科麦18”等优质专用品种,提升种植效益。
2.全面落实种子处理。杜绝“白籽下地”,推行“包衣为主、拌种为辅”。常规地块用30% 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悬浮种衣剂(药种比 1:500)包衣,防控茎基腐病、根腐病;地下害虫重发区(如蛴螬、金针虫发生地块),包衣后加用5%毒死蜱颗粒剂(2~3公斤/亩)拌土,随播种施入耕层;条锈病敏感区(如渝东北山区):种子包衣时加入25%戊唑醇水乳剂(10毫升/10公斤种子),降低冬前发病风险。
三、精适播种:紧扣“五适”原则,适配山地特点
重庆多山地丘陵,地块零散、机具适配性要求高,播种需兼顾 “适期、适墒、适量、适深、适机”,确保苗齐苗匀。
1.适期播种。把握好10月下旬—11月上旬窗口期:以冬前日均温14~15℃为核心指标,渝西浅丘区(如潼南、大足)适宜播期为10月25日—11月5日,渝东北、渝东南山区(如万州、酉阳)提前5~7 天(10月20日—11月1日);春性强的品种(如“川麦 104”)可适当迟播(11月5—10日),避免早播遭遇低温冻害;春性弱的品种(如“渝麦 13”)需早播,确保冬前形成足够分蘖。
2.适墒播种。墒情不足造墒,过湿散墒。小麦播种最佳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抓土成团、轻丢即散);墒情不足的旱地,播前3~5天用管道浇水造墒,浇透耕层(10~15 厘米);土壤过湿(雨后或连阴雨)的稻茬田,先开沟散墒2~3天,待土壤表面泛白、无泥泞时再播种,避免播种时“烂泥糊种”。
3.适量播种。控制基本苗15万~20万/亩:适期播种地块,发芽率85%以上的种子,亩播量12~15公斤,分蘖力强的品种(如“绵麦 48”)可减至10~12公斤,分蘖力弱的品种(如“渝麦17”)增至15~18公斤;迟播地块:每晚播1天,亩增加播量0.5公斤,最高不超过20公斤(基本苗不超过25万/亩),防止群体过小导致减产。
4.适深适机。适配山地机具,严控播深。机具选择:连片地块优先用“免耕带旋播种机”,行距15~20厘米,播深2~3厘米(稻茬田)、3~4 厘米(旱地);零散小地块(0.5 亩以下)可用半人力播种机“撒播”,播后覆盖2~3厘米厚稻草或细土,防止露籽。
四、科学施肥:按需配施,提升肥料利用率
结合重庆土壤肥力特点(稻茬田肥力较高、旱地肥力偏低),坚持“有机无机结合、基追统筹”,推广精准施肥。
1.合理确定施肥量。稻茬高产田(目标亩产350~400公斤):亩施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 5~6 公斤、氧化钾 5~6 公斤;旱地中低产田(目标亩产250~300公斤):亩施纯氮12~14公斤、五氧化二磷6~7公斤、氧化钾6~7公斤;秸秆还田地块:增施商品有机肥150~200公斤/亩或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亩,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
2优化肥料分配。基肥:占总施肥量60%,稻茬田亩施45%复合肥(N-P₂O₅-K₂O=18-12-15)30公斤+尿素5公斤,旱地亩施45%复合肥35公斤+尿素6公斤;缺锌地块(如渝西砂岩土壤)配施硫酸锌1公斤/亩;追肥:冬前(小麦3~4叶期)施壮蘖肥,占总氮量10%(亩施尿素2~3公斤),促弱转壮;拔节期(次年2月下旬)施穗肥,占总氮量 30%(亩施尿素7~8公斤),主攻大穗。
五、冬前田管:聚焦“控害、促壮、防冻”,确保安全越冬
重庆冬前易发生“渍害、草害、弱苗旺长、病虫害”,田管需分类施策、精准发力。
1.查苗补种与补墒。播种后 7~10 天检查出苗情况,缺苗断垄(断垄长度超过30厘米)地块,用相同品种浸种催芽后补种;旱地若遇冬干(耕层土壤含水量低于60%),及时小水轻浇,避免大水漫灌导致土壤板结。
2.化学除草与病虫害防控。除草:播后3天内,亩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50克兑水喷雾(封闭除草);冬前(12月上中旬)杂草出苗较多的地块,禾本科杂草用15% 炔草酯乳油 30毫升/亩,阔叶杂草用20% 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亩,兑水30公斤喷雾,避开寒潮前3天用药,防止药害;病虫害:蚜虫百株量达200头时,用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毫升/亩喷雾;茎基腐病发病地块,用30%苯醚甲环唑乳油20毫升/亩灌根;条锈病发现单片病叶,立即用25%戊唑醇水乳剂30毫升/亩封锁发病中心。
3.促弱控旺与防冻。弱苗:底肥不足或迟播导致的弱苗,冬前亩施尿素3~4公斤+磷酸二氢钾1公斤,兑水浇施;旺苗:12 月下旬若小麦亩群体超过60万株,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30克/亩兑水喷雾化控,或用镇压器镇压2次,控上促下;防冻:倒春寒频发区(如渝东北山区),12 月下旬在麦田撒施草木灰(50公斤/亩),提升土壤温度,减轻冻害。
4.清沟理墒防渍。每15~20天检查一次“三沟”,及时清理沟内淤泥、杂草,确保排水通畅,避免冬前连阴雨导致渍害烂根。
六、组织保障:强化技术落地,夯实生产基础
1.分层培训指导。市、县、乡三级农技部门组建技术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手把手”培训,重点培训免耕播种、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确保农户“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2.建立示范片。在潼南、万州、梁平等主产区县应建立规模主体示范片,展示“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技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升种植水平。
3.加强气象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寒潮、连阴雨等预警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平台及时推送至农户,指导做好防灾减灾措施,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4.各地要将小麦秋冬种技术落实作为明年粮食丰收的关键抓手,压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各项技术落地见效,为2026年小麦高产稳产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