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燕麦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
野燕麦(Avena fatuaL.)隶属禾本科燕麦属,一年生草本,又名燕麦草、铃铛麦。原产欧洲南部及地中海沿岸,现欧、亚、非三洲的温寒地带均有分布。野燕麦随小麦进口传入我国,自1950年开始在我国的入侵扩散进入指数式增长,目前广布于我国南北各省。2023年,被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
一、主要特征
(一)生物学特征。一年生草本,株高30~150厘米。须根较坚韧。秆单生或丛生,直立或基部膝曲,光滑无毛,具2~4节。叶鞘松弛,光滑或基部者被微毛;叶舌透明膜质,长1~5毫米;叶片扁平,长10~30厘米,宽4~12毫米,微粗糙,或上面和边缘疏生柔毛。圆锥花序开展,金字塔形,长10~25厘米,分枝具棱角,粗糙;小穗长18~25毫米,含2~3小花,其柄弯曲下垂,顶端膨胀;小穗轴密生淡棕色或白色硬毛,其节脆硬易断落,第一节间长约3毫米;颖草质,几相等,通常具9脉;外稃质地坚硬,第一外稃长15~20毫米,背面中部以下具淡棕色或白色硬毛,芒自稃体中部稍下处伸出,长2~4厘米,膝曲,芒柱棕色,扭转。颖果被淡棕色柔毛,腹面具纵沟,长6~8毫米。花果期4~9月。
(二)主要危害。野燕麦是世界性的恶性农田杂草,具有很强的种子繁殖与扩散能力,开花结实比小麦早,分蘖能力强,可与农作物争水、争光、争肥,降低作物产量;同时种子易混杂于作物中,降低作物品质。野燕麦能传播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同时是小麦黄矮病等病毒和多种害虫的中间寄主和越冬越夏的栖息场所。
(三)分布区域。野燕麦在海拔4300m 以下均可分布,常见于荒野或田间。
二、防治策略
野燕麦生长旺季为4~6月份。冬小麦幼苗期和返青期是防控野燕麦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野燕麦危害发生和扩散蔓延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区域,进行定点监测,及时掌握野燕麦发生及扩散动态,进行野燕麦早期监测预警,构建防控阻截措施,防范野燕麦传播扩散。
根据野燕麦发生生境及危害程度,结合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检疫、物理、生态、农业、化学等综合防除措施,减少野燕麦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危害。
三、防治措施
(一)植物检疫
小麦在引种时,经过检疫人员严格检疫,防止危险性杂草种子随着引进种子传入。
(二)农业措施
施用充分腐熟的粪肥,使其中的杂草种子经过高温好氧堆肥丧失活力。综合运用轮作休耕、深耕除草等措施,降低野燕麦发生基数,减轻化学防除压力。
(三)物理防治
1.精选麦种,杜绝野燕麦种子传播。
2.在野燕麦营养生长期,采用人工拔除、机械铲除措施防除,并将野燕麦营养体移出田外,集中无害化处理。
(四)生态措施
1.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粉碎的玉米秸秆、稻草等覆盖,控制野燕麦的萌发和生长。
2.林下危害区可利用养殖鸡、鸭、鹅取食等措施控制其危害。
(五)化学防治
采用化学防治,应根据野燕麦的发生生境和除草剂的持效期等特点,选用适宜的除草剂和施用方法。
1.小麦田。于野燕麦2~5叶期,每亩用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20~30g、5%唑啉草酯乳油60~80mL或69g/L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冬小麦40~50mL,春小麦50~60mL,兑水20~30L(下同),均匀喷雾处理。
2.大麦田。于野燕麦2~5叶期,每亩用5%唑啉草酯乳油60~100mL或69g/L精噁唑禾草灵水乳剂冬大麦40~50mL,春大麦50~60mL,兑水均匀喷雾处理。
3.非农田生境。于野燕麦结实前生长旺盛期每亩用30%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200~300mL或30%草铵膦水剂200~300mL,兑水40~50L,茎叶均匀喷雾处理。
四、注意事项
1.应在其种子成熟前将野燕麦人工拔除或机械铲除并清出农田,采取暴晒、粉碎或烧毁等无害化方式处理,防止传播扩散。
2.选用高效安全除草剂品种和增效助剂,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产品,适时适量施药,严防违规用药,避免乱用药。
3.化学防治时,应尽可能选择在无风天气进行,并在施药区设置明显的警示牌,避免人畜中毒。
4.防治后,应加强监测,发现野燕麦再次萌生时,及时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