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

非洲大蜗牛防控技术指导意见

--

日期: 2024-10-11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Bowdich)(又名褐云玛瑙螺、非洲巨螺、菜螺、花螺等),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柄眼目(Stylommatophora)、玛瑙螺科(Achatinidae)、玛瑙螺属(Achatina),原产于非洲东部沿岸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奔巴岛,马达加斯加岛一带。随着引种需求,已扩散至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亚洲的60多个国家。现为世界性的检疫有害螺类,主要危害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园林绿化植物和农林作物。20世纪30年代发现于我国福建地区。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非洲大蜗牛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将其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为首批入侵中国的16种外来物种之一。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将其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目前主要分布于我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港澳台等地区。

一、主要识别特征

非洲大蜗牛是一种中大型的陆生蜗牛,外壳较厚,有光泽,成体壳长一般为5~10cm,最大可超过20cm,外壳通常呈红棕色,有淡黄色的垂直斑点,但颜色因环境条件和饮食而异,浅咖啡色较为常见。非洲大蜗牛有7~9个螺层,整个螺壳呈圆锥状,壳顶尖,体螺层膨大,高度约占其壳高的3/4,螺层间缝合线较深;壳口呈卵圆形,其可将整个身体缩入壳内。卵椭圆形,色泽乳白或淡青色,卵壳富含碳酸钙,长4.5~7.0mm,宽4.0~5.0mm。

图1 非洲大蜗牛

二、生态和繁殖习性

非洲大蜗牛喜群居,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潮湿温热地带,栖息于阴暗潮湿的草丛、菜园、果园、农田、林地、房屋墙角等隐蔽处,也多出现在腐殖质多而疏松的土壤表层、乱石和枯草堆下。喜欢昼伏夜出,常天黑后活动,午夜前达到活动高峰期,次日凌晨返回原栖所或就近隐藏。幼螺主要取食动植物残体、地衣、藻类和真菌等,成螺则一般取食瓜果蔬菜叶以及真菌等,每日摄食量最高达到自身重量的1/2。

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繁殖能力强。在我国南方,非洲大蜗牛平均寿命5—6年,每年可产卵4次,一生可产卵6000多粒。

图2 非洲大蜗牛交配和产卵

三、主要危害

(一)危害农林业生产。非洲大蜗牛摄食能力强、食量大,主要危害瓜果蔬菜、园林绿化植物等,对入侵地农业、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二)破坏生物多样性。非洲大蜗牛的入侵也会使入侵地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改变入侵地的作物种植种类和软体动物种群结构。

(三)威胁人类健康。非洲大蜗牛是人畜共患寄生虫(包括线虫和吸虫等病原体)的中间寄主,传播结核病和嗜酸性脑膜炎等疾病的风险较高,对人类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图3 非洲大蜗牛啃食蔬菜和绿化植物

四、主要防控策略与措施

(一)农业防治。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垃圾堆、乱石堆等非洲大蜗牛藏匿与繁衍的环境,减少非洲大蜗牛密度;越冬前整治可降低翌年非洲大蜗牛基数。

(二)物理防治。可利用非洲大蜗牛个体大、爬行缓慢的特点,在夜间、清晨或雷雨后蜗牛觅食时或者在其交配季节进行人工捕捉,人工捡拾后应及时洗手,若皮肤有破损应做好防护避免直接接触;也可在非洲大蜗牛可能隐藏的地方,投放青菜等食物进行诱集,到晚上再进行定点查捕。

(三)化学防治。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有机磷、梅塔、巴丹、贝螺杀、密达等,直接撒施或兑水喷雾,也可将其制成毒饵进行诱杀,施药时宜选择晴天,傍晚施用效果较好。用硫酸铜溶液和盐水浸泡杀死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虫。或在晚上非洲大蜗牛爬出觅食时用生石灰粉撒施进行毒杀,每平方米生石灰用量200g。此外,也可撒施食盐对非洲大蜗牛进行脱水处理。

(四)检疫防治。加强口岸检疫、国内蔬菜和绿化苗木调运检疫监管,截断非洲大蜗牛传入。对检疫出的非洲大蜗牛,可用溴甲烷在21℃以下熏蒸24h。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