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

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在云南大理召开

--

日期: 2024-10-29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10月24日至26日,由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以下简称“环保所”)主办的“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在云南大理召开。会议紧扣“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陈温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周卫,海外皇家科学院院士Bogaert Jan Maarten,来自法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典、瑞士、比利时、日本、马来西亚、蒙古国、泰国、阿根廷等国外专家,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高水平大学的近80位知名专家作主旨报告,31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代表聚焦国际热点、难点及共性问题,深入交流农田重金属与新污染物绿色高效阻控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乡村废弃物循环与利用、农田退化生态修复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科技需求及未来发展方向。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熊明民表示,回顾我国农业农村环保75年的发展历程,环保理念逐步深化:从观念淡薄到逐步重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防控,从局部治理到系统治理,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从关注国内到全球视野。环保所建所45年来,在农田污染防治、农业环境监测与预警、生态循环农业和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与会者认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监测与评估技术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农业农村监测网络还不够健全,监测站点覆盖范围还不够全面,对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状况实现全面、实时监测的技术体系有待深入研究。二是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农业面源污染形成机制、污染物在土壤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在制定污染防治策略和技术方案时缺乏科学依据,难以做到精准治理。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例如高效低毒农药和化肥的研发、农村黑臭水体的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技术瓶颈。三是治理技术适配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农村环境差异性较大,部分技术针对不同地域特点的适应性不强,缺乏因地制宜考虑,存在技术照搬、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等问题。四是科技投入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质量,投入不足有可能会阻碍一些有潜力的研究项目落地实施,难以实现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面向我国新时期农业环保的科技需求,与会者认为, “十五五”时期我国应加强科研任务布局。一是加强智能化技术研发。加强智能化技术在农业农村环境监测与管理、农业农村环境治理中的研究。例如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的多源数据融合监测系统,实现对农业面源污染、土壤质量、水质等环境要素的全方位、动态监测,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二是加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提高废弃物的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如将秸秆转化为生物基材料、生物燃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将畜禽粪污提取有用成分用于生产生物制药、生物肥料等。再如,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回用技术研究,将处理后的水用于农田灌溉、景观用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三是强化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要不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就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而言,研发高效、绿色、低成本的土壤修复技术产品,如新型土壤修复剂、生物修复技术、物理化学联合修复技术等,提高受污染耕地的修复效果和安全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就生物防治而言,开发新型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调节剂等绿色农资产品,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四是强化集成创新技术应用。加强环境科学、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技术集成与综合应用研究。例如,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制定综合的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方案,实现农村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和保护,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