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

农田福寿螺识别、危害与防控技术

--

日期: 2025-05-06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当前正值全市水稻栽插期,稻田中的福寿螺会啃食秧苗,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做好稻田福寿螺防控,是保障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福寿螺作为一种食用经济动物被引入我国。200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外来入侵物种专家委员会将福寿螺列为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属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

一、主要识别特征

1.  螺壳。外观与田螺相似,但螺旋部较平而短促,成螺有4—7个螺层,第一螺层较大,高度占螺层总高的70%左右;外壳颜色随环境及螺龄不同而异,有棕色、黄褐色、黑色、黑绿色等,有光泽和若干条深色细纵纹。

2.  卵块。福寿螺多于夜间在水面以上干燥物体或植株的表面产卵,如茎秆、沟壁、墙壁、田埂、杂草等上;卵粒呈圆球形,初生时为鲜红色,直径2—3mm;由产卵母螺分泌的透明胶质黏液将卵粒黏附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条形或椭圆形、有多层垒叠的卵块,卵块长2—3 cm、宽1 cm左右;1—2天后透明胶质黏液干燥固化成为白色物质,卵块变成粉红色,卵壳变得硬且脆;5—7天后当螺卵变暗红或灰白色时,显示螺卵开始孵化。

二、主要危害

福寿螺的主要危害有以下五点:

1.  啃食水稻幼苗,对水稻生长造成严重危害,除水稻外,福寿螺对水生作物和蔬菜也有较大危害。

2.  竞争和取食破坏水生生物多样性,福寿螺与本地螺类产生竞争、导致本地种减少或消失。

3.  影响水体环境。福寿螺排泄量很大,会导致水体氨氮、硝态氮和溶解性磷酸盐含量上升,溶解氧含量下降、改变水体理化性质和水体微生物含量,影响生态系统功能。

4.  对人民健康的影响,福寿螺是引起人类嗜酸性脑膜炎的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如果烹煮温度不够,可能引起嗜酸性脑膜炎群体发病事件。

5.  破坏水体景观,福寿螺产卵于景观植物、沟渠坡岸、桥涵建筑之上,颜色红、密度高、时间长,引发居民和游客的心理不适,成为城市水体、旅游景点的投诉重点。

三、主要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采用翻耕、晒田、水旱轮作等方式,破坏福寿螺栖息环境,降低种群密度。

2.  物理防治:采用人工捡拾螺、拦网阻螺和铲除卵块等方式,降低种群数量。

3.  生物防治:可通过稻田养鸭(麻鸭)或青鱼、投放食诱剂等方式防控。

4.  化学防治:稻田可选用杀螺胺乙醇铵盐、四聚乙醛、三苯基乙酸锡、茶粕(或桐籽麸)粉等进行化学灭除,施用期间田间应保持2-3cm水深。

注意事项:优先选用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化学农药对人畜有害,注意科学安全用药,施药后10天内不可将田水排入沟渠、河塘中,防止对水生生物造成伤害;禁止在稻鱼(虾)共作的田块施用杀螺剂。

福寿螺与田螺区别

福寿螺卵块



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2025年5月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